粮油市场信息(2013年41期)
2013/11/12 08:20:00 来源: 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

武汉市场大米批发行情一周综述

             

               2013年11月3日—2013年11月9

 

   本周武汉市场大米批发价格与上周相比继续维持稳定,各品种都变化不大,具体行情如下:2013年早籼米市场批发价1.95—1.97元/斤;2012年中杂米市场批发价1.92—1.96元/斤;2012年省内产晚杂米市场批发价1.96-2.02元/斤;安徽产中杂米市场批发价在1.90—1.95元/斤;2012年中优米市场批发价2.10-2.25元/斤;2012年晚优米市场批发价2.20-2.35元/斤;2013年云梦新产珍珠糯米市场批发价在2.94-2.96元/斤;黑龙江产长粒香粳米市场批发价在2.55-2.65元/斤;圆粒型2.30-2.40元/斤。

  分析认为,由于原粮受最低保护价支撑,中晚籼米批发价格稳中,其它品种大米批发价格保持稳定。预计后期,大米各品种批发价格会继续保持稳定,涨跌的幅度不会太大。 

 

证监会批复同意郑交所挂牌交易

粳稻期货合约 

                            2013-11-08 16:50 中华粮网   

   中国证监会周五在官方微博上称,同意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粳稻期货合约,具体上市时间将根据市场状况及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确定。证监会发言人在10月的发布会上表示,已批准粳稻等四个品种上市交易。 此次对挂牌粳稻合约的批复,意味着该品种离正式上市更近一步。根据郑商所公布的粳稻期货合约草案,粳稻期货的交易代码分别为JR,交易单位为20吨/手,最小变动价位为1元人民币/吨,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5%。

 

 

期货市场:鸡蛋期货首日高开微跌 

                            2013-11-09 09:14 中华粮网   

    8日,我国首个畜牧期货品种—鸡蛋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上市,鸡蛋期货主力JD1405合约高开于4050元,高于挂牌基准价4000元的价格,全天振荡,截至收盘,主力合约以3976元收盘,微跌0.60%。全天各合约共成交35万手。根据大商所公布的合约内容,鸡蛋期货交易品种为鲜鸡蛋,交易单位为5吨/手,报价单位为元/500千克。按照基准价4000元/吨、交易所最低保证金比例8%、期货公司高于10%计算,每手交易最低需要资金4000元。高于大豆、豆粕、玉米等品种,是在近年上市商品期货中门槛最高的品种。据大商所方面介绍,作为我国首个畜牧期货品种和鲜活农产品,大商所鸡蛋期货交割方式为实物交割,交割单位为5吨。不同于其他品种,大商所在交割细则修正案中针对鸡蛋期货特别规定了疫情处理有关条款。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希荣表示,鸡蛋期货上市可以为鸡蛋生产和相关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工具,有利于平抑行业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巨大冲击,吸引工商资本,优化产业结构。据介绍,目前我国种鸡、蛋鸡、鸡蛋零售、饲料、兽药、疫苗等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了3500亿元。

 

 

农民售粮意愿增强 中晚籼稻收购提速  

                           2013-11-08 09:13 中华粮网 

  随着南方主产区陆续启动托市预案,农民售粮积极性明显增强,市场收购量增加较快。后期中晚籼稻上市量仍将持续增加,预计短期内中晚籼稻收购进度较快,后期可能放缓。农民对今年的托市价较为认可,在政策执行期积极售粮的愿望较强。

   后期国内粳籼稻米价差或拉大 ,近期,国内粳籼稻米价差小幅降低。监测显示,截至10月31日,黑龙江虎林地区新产粳稻收购价为2820元/吨,湖南长沙地区晚籼稻收购价为2700元/吨,两地价差为120元/吨;同期黑龙江虎林地区粳米出厂价为3980元/吨,湖南长沙地区晚籼米出厂价为3820元/吨,两地价差为160元/吨,均比前期大幅缩小。前期,由于南方中晚籼稻仍未上市,市场流通的主要品种以陈粮为主,与北方粳稻持续保持较高价差。10月中下旬以来,南方中晚稻陆续收获上市,且南方主产省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晚稻市场价格比启动前大幅提升,致使粳籼稻米市场价差快速回调。但预计11月中旬以后,粳籼稻米价差仍将有加大的可能。一方面,当前东北部分地区普通圆粒粳稻价格已低于1.50元/斤,由于尚未到政策启动时间,东北地区仍未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后期随着政策的启动,预计东北地区粳稻价格将逐渐上扬。另一方面,南方中晚籼稻市场价维持当前水平。目前,南方产区执行1.35元/斤收购价的主要以国有粮库为主,大部分加工企业执行价格仍在1.35元/斤以下。在国内籼米市场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加工企业经营积极性较低,提价采购稻谷可能性较小。

   部分销区粳米价格出现下跌 ,上周,国内销区市场新产粳米、中晚籼米上市量不断增加,供应压力逐渐增加导致部分市场大米价格下跌,部分地区粳米下跌幅度较大。监测显示,杭州地区黑龙江产长粒大米批发价在5600元/吨左右,黑龙江产圆粒大米4700元/吨左右,比10月初下跌60元/吨;江苏产粳米4220元/吨左右,安徽产粳米4120元/吨左右,均下跌180元/吨左右;安徽产晚籼米3680元/吨左右,基本持平。价格大幅下调主要由于产区稻米市场供应量增加,稻米价格有所下调。在江苏中部地区水分17%左右、出米率70%以下的粳稻收购价为1.42~1.43元/斤,比前一周下跌0.05~0.06元/斤,稻谷价格下滑带动米价下调0.05元/斤左右。安徽芜湖地区新季粳稻收购价为1.40~1.45元/斤,比前期下滑0.02~0.04元/斤,带动大米价格下调0.02~0.05元/斤。后期随着供应量持续增加,南方粳米仍有下跌压力,但受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南方粳米价格持续下滑空间有限。

   新季中晚稻收购进度同比加快 ,近期,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拉动下,中晚稻收购进度同比显著加快,价格逐步回升。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湖北、安徽等12个中晚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83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00万吨,增幅为56.39%。其中,湖北全省收购新产中晚稻已达300万吨,较去年同期多收购25万吨,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100万吨,占收购总量的1/3。在启动中晚籼稻托市预案之前,市场收购价格较低,农民对于市场价格不满意,但有政策价格托底,因此普遍存在惜售心理。随着南方主产区陆续启动政策预案,农民售粮积极性也有明显增强,市场收购量增加较快。统计显示,10月16日~20日的5日间,南方中晚籼稻收购量高达177万吨。收购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中晚稻市场收购价格也有较大幅度回升。监测显示,南方主产区的收购价比启动托市前提高5~10分/斤。目前,国有粮库收购价格基本保持在1.35元/斤左右,大部分稻米加工企业收购的中晚稻收购价在1.25~1.30元/斤区间内。后期中晚籼稻上市量仍将持续增加,预计短期内中晚籼稻收购进度仍将较快,但后期有可能放缓。农民对今年的保护价较为认可,在政策执行期积极售粮的愿望较强。但由于今年最低收购价早稻收购数量较多,已占用相当一部分库容,因此若库容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后期中晚籼稻收购进度以及市场价格都将受到影响。

   东北新稻上市加工利润偏低 ,近期,东北粳稻上市量逐渐增加,供应压力导致东北粳稻米价格小幅下滑。监测显示,黑龙江佳木斯地区水分18%~19%、出米率68%左右的圆粒稻谷收购价为1.35元/斤左右,大米价格为1.98元/斤左右;哈尔滨地区水分16%左右、出米率67%左右的长粒稻谷收购价为1.53元/斤左右,均比前期有所下滑。按照惯例,每年新稻上市后中小企业开工积极性较高。主要是新稻价格相对较低,但大米价格仍保持在前期水平,加工利润较为可观。但今年新稻上市后中小企业开工积极性明显低于常年。在2012年10~11月,东北某中型加工企业加工利润可达100元/吨以上,但目前该企业的加工利润仅在保本线上下。加工企业加工利润低、积极性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供需宽松。

   首先,新季稻谷增产可能性较大。据了解,2013年黑龙江稻谷播种面积达6009万亩,同比增加278万亩。虽然东部部分地区受灾,但不会影响黑龙江稻谷增产的大局。其次,往年的国家储备稻谷数量仍较大。2011年国家在东北地区收购了临时储备稻谷,2012年启动了托市政策,又收购了最低收购价稻谷。虽然2012年通过跨省移库的方式降低了部分稻谷库存,但库存数量仍较庞大。初步估计目前东北地区仍有1000万吨左右的稻谷尚未出库。在如此大的库存压力下,加工企业对于稻米市场后期行情并不十分看好。第三,南方粳稻市场供应充足,其价格相对低廉,致使东北稻谷南下难度加大。去年南方粳稻产区稻谷也获丰收,且稻米质量较好。南方客商进入东北采购的数量和规模均有所下降。铁路方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黑龙江南运大米数量同比降低。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充足的市场供应必然会给市场价格以及加工企业经营利润带来压力。但对于东北粮贸以及加工企业来说,后期若去库存化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改善,销往南方的稻米数量能够增加,加工利润偏低的情况将有所改观。

 

 

11月8日稻米市场信息早报

                             2013年11月08日 10:26:59 

   【福建省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11月5日,福建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物价局、省农发行联合制定《2013年福建省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要求各级储备订单粮食收购单位应根据签订的中晚籼稻储备订单合同,按每50公斤135元的最低收购价挂牌收购中晚籼稻;财政、粮食部门应按规定将储备订单粮食直接补贴款每公斤12元兑付给售粮农户。最低收购价执行时间为今年9月16日至12月31日。

   【国内粳籼稻米价差价基本稳定】截至11月7日,黑龙江虎林地区新产粳稻收购价格为2820元/吨,湖南长沙地区晚籼稻收购价为2700元/吨,两地价差为120元/吨。粳籼米方面,黑龙江虎林地区粳米出厂价为3980元/吨,湖南长沙地区晚籼米出厂价为3820元/吨,两地价差为160元/吨,与上周基本持平。

   【南方企业采购东北大米的积极性有可能提高】10月下旬以来,随着南方粳稻的陆续上市,南方粳米价格下滑,与东北大米价差加大,销区市场东北大米的销量有所降低。若实施运费补贴政策,南方企业采购东北大米的积极性有可能提高。以铁路为例,从黑龙江运到杭州的运费约为500元/吨左右,由于当前南北产区粳米出厂价基本接近,如果运费降低,东北与江苏粳米的价差有可能将低于400元/吨,与安徽粳米的价差则有可能低于500元/吨。

   【2013/14年度墨西哥大米产量数据上调至12.9万吨】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2013/14年度墨西哥大米产量预测数据上调6%,为12.9万吨,比上年减少1.5%。2013/14年度墨西哥大米消费量可能达到86万吨,大米进口量可能达到75万吨,比上年增长14%。

   【日本农业部将招标采购大米】根据WTO协定,日本农业部将于11月8日举行招标会,寻购共计4.3万吨大米,其中包括两批各为1.2万吨的中粒粳米、6000吨长粒粳米以及7000吨长粒粳米。虽然日本大米生产基本自给自足,但是根据WTO协定,日本每年必须进口68.2万吨大米。

   【上周巴西稻米价格指数小幅下跌】巴西圣保罗大学农学院应用经济高级研究中心(CEPEA)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止到11月4日的一周里,巴西稻米价格指数小幅下跌,约为每50公斤33.60雷亚尔,一周前为每50公斤33.66雷亚尔。上周稻米价格指数下跌3%,从308美元跌至299美元/吨,因为雷亚尔汇率走软。

    【孟加拉政府将收购35万吨新稻】孟加拉行业人士称,孟加拉政府将收购约35万吨新稻,确保农户的收益,并提高政府储备。孟加拉食品部表示,孟加拉政府的大米库存约为110万吨,比上年减少约26%。政府的收购将有助于阻止食品危机。稻米收购价格将不低于367美元/吨。

    【2013年印度大米产量可能下滑】据印度国有大米研究所称,近来飓风给印度东部地区带来暴雨,影响当地稻米作物生长,预计今年印度稻米产量可能下滑。据了解,飓风带来的暴雨已经导致奥里萨邦至少100万吨稻米损失。

    【CBOT糙米期价连续4天上涨】11月7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糙米市场收盘上涨,延续了本周连续走强的走势,总体交投依然平静。糙米期货收盘上涨13美分到14美分不等,11月合约收高13.5美分,报15.68美元/英担;1月合约收高13美分,报15.505美元/英担。

 

 

中晚稻价格略微上涨销区市场

压力加大 

                           2013-11-08 14:37 中华粮网     

   本网讯(中华粮网 陈洁长沙报道):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稳步向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86762亿元,同比增长7.7%。在经济形势转好的情况下,南方籼米亩产比肩去年,随着目前中晚稻上市量提高,尤其是主产省中晚稻最低价收购政策启动,当前南方稻米市场价格逐步上涨。加上冬至后,冬季储备提上日程,后期稻米供应充足,市场需求增长,籼稻米价格仍将持续稳中上涨态势。

   托市提振、需求增加 中晚稻米价格将稳步上涨, 随着鄂川皖湘赣等南方水稻主产省中晚稻托市收购进入高峰期,多地粮库频现排队售粮现象。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0月25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04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32万吨。

   受到托市政策提振,中晚籼稻米市场价格也应声上涨。据中华粮网数据显示,11月份,湖南长沙中晚稻收购均价月比上涨8元/百斤,江西南昌中晚稻收购价月比上涨9元/百斤;同时,大米市场也呈现稳步上涨趋势,据市场监测显示,湖南长沙高桥粮食批发市场,普通新季中籼米批发价格由9月底的1.9-2.0元/斤,上涨到目前的1.97-2.04元/斤,优质米品种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平均涨幅约0.06元/斤。分析认为,由于托市政策延至明年1月,托市价格在中长期内将起到提振作用,加上冬季储备期将到来,在供应宽松,需求趋涨的形势下,中晚稻米价格仍有上涨空间。然而,在南方大米市场逐步回暖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冲击。

    一、稻米价差不断拉低 短期难有改观,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支持,逐年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保障了农户的利益,激发了种粮积极性,也间接地提高了稻谷市场价格;与此同时,随着稻谷市场价格的提高,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相对于稻谷价格涨幅而言,大米市场价格增长幅度平缓,压缩了企业加工利润,企业购粮积极性大打折扣,市场整体购销清淡,由此引发了较为突出的“稻强米弱”现象。这一现象对稻谷的轮换也将产生不良影响。日前,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出台,较2013年有所上涨,以此推断,201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仍有提高可能。预计,稻米价差缩小趋势短期内难有改观。

   二、进口米、粳米齐发力 南方销区竞争加大,南方是我国籼稻米的产销区,承载着我国绝大部分的籼稻米消耗量。近年来,东南亚进口米以偏低的价格涌入南方市场,对国产早籼米市场冲击较大。此外,部分加工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将进口米引入到了中晚籼米市场。国产米市场份额缩水,大米加工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国产米价格上涨空间承压受限。与此同时,市场传闻,国家将对东北粳稻入关实行每吨140元的运费补贴。政策一旦实施,将加快东北粳稻南运的步伐,物流成本的减少转换成价格优势,将拉动南方市场的粳稻米需求量,加剧南方稻米市场的竞争压力。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口味更加软、糯的粳米在南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消费群体,这一政策为粳米进入南方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可能对南方籼米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南方籼米企业应该创新盈利模式,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塑造和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尝试进行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及时、有效地应对可能存在的危机。为了改善当前南方籼稻米市场尴尬处境,南方稻米企业在挖掘新兴市场、加强产销合作和提高品牌影响力上做出了不少努力。10月份,湖南省、上海市两地粮食部门共同为湘沪粮油企业搭建合作桥梁,举办了“湘品入沪大联展”活动,为湖南有机米、富硒米、风味炒米、留胚米、糙米等140个绿色、健康、优质的粮油产品打开了上海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湖南省借助“世界粮食日”之机,举办粮食博览会,吸引了众多业界品牌企业参与,成功展示了转型升级后的优质湘米风采,提高了品牌湘米影响力。危与机向来是相伴同行,对于当前南方稻米市场而言,如何化危为机,值得业界深入思考。

 

 

晚稻集中上市 短期粳稻运行难免偏弱  

                  来源:中米网   2013-11-08 13:27:25  

   黑龙江牡丹江读者宁国俊:目前,国内粳稻收获基本完毕,收获较去年略有提前。随着收获的结束,新粳稻上市量也逐步增多。受季节性供应压力影响,粳稻市场10月份以来走势明显偏弱,部分销区粳米价格下跌幅度较大。请问后期粳稻市场会持续走低吗?【主要观点】受晚稻集中上市影响,加上粳稻托市收购尚未启动,短期稻米市场仍难摆脱震荡趋弱走势。但东北粳稻托市收购启动日期近在眼前,后期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强劲支撑下,预计粳稻米市场下跌空间有限,有逐步企稳可能。虽然籼稻市场总体已基本企稳,粳稻期货合约也即将上市,但由于粳稻供应压力尚待化解,市场信心不足,预计短期粳稻市场仍将呈偏弱运行态势。

 上市初期新稻价格弱势运行,由于上市量增多,而大米需求又处于淡季,国内粳稻市场近期运行偏弱。无论是产区还是销区,粳稻还是粳米,价格都以弱势运行为主。东北产区今年稻谷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目前收购价格仍然较弱,局部地区仍在下滑,总体上看,圆粒粳稻收购价大都低于最低收购价;南方产区新产粳稻上市量逐渐增加,价格承压下滑;销区粳米价格大都低走,主要原因是到货集中,货源增多,市场出现季节性供大于求,加上部分新米水分偏高,米厂及经营者出货意愿较强。短期来看,粳稻市场利空因素较多,压力较大。

 上市旺季已至供应压力增大,此前两年,粳稻市场均因产量丰收,产区在新粮上市旺季价格较弱,最后还启动了托市收购。今年粳稻种植面积扩大,总体质量又不错,粳稻产量很可能较上年提高,总产量甚至有可能再创历史新高。今年粳稻的供应压力或较往年更大,目前已是11月上旬,粳稻市场正在迎来收购旺季。由于今年黑龙江粳稻收购略有提前,因此收购旺季或较上年略有提早,集中上市的压力或更大。随着新稻上市量增多和上市节奏加快,预计粳稻收购市场短期难有好的表现。

 需求清淡企业收购保持谨慎,籼稻由于启动了托市收购,目前市场收购的主力军是中储粮等所谓的国家队,市场价格也得到提升;而粳稻除安徽在国庆节前启动托市收购外,江苏11月2日才启动托市收购,且南方产区目前的收购量并不大。主要产区东北地区因未启动托市,国有粮库尚不能规模入市收购,当前稻谷收购仍以加工企业为主。由于粳稻后期走势尚不明朗,当前加工企业收购依然较为谨慎。一是由于国庆过后,大米市场需求明显趋淡,走货不快,大米外销总体缓慢,企业不会大量收购而承担库存较高的风险;二是因今年粳稻继续增产的可能性较大,粮源供应相对充足,贸易商和加工企业采购稻谷相对容易,因此企业大多随用随购,也不太愿意保有较多库存,短期采购力度较弱;三是当前新稻刚刚上市,新米水分大多偏高,不容易保管,企业只能采取以销定产策略,出货意愿较强。预计在整体形势尚未明朗前,市场主体采购稻谷的心理仍将较为谨慎,短期市场仍有走弱可能。

 政策有待落地市场压力仍大,东北托市收购预案按规定在11月中旬启动,作为收购主力军的各地国有粮库尚无法规模入市收购,粳稻产量面临丰收给市场带来较大压力。同时,今年国有收储企业入市收购的能力还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东北粳稻连续丰收造成卖粮难,国家连续两年启动临储收购,在掌握了较多粮源的同时,也占用了很多库容,仅托市粮所占仓容总计就达1100多万吨。而由于市场行情不好,今年又没有启动托市粳稻拍卖,粳稻压库现象较为严重。虽然国家通过移库等办法来缓解产区的库容紧张矛盾,但因基数较大,欠账多,对后期的收购进度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粮库可用库容降低,将减弱今年国企入市收购的能力。很明显,去年临储收购主要是在东北粳稻产区进行,因此受到库容不足困扰的也将是东北地区。在产量继续丰收的情况下,如果不启动托市收购,显然粳稻市场弱势运行态势将难以改变。而启动托市收购,如果不能扎实解决好仓容问题,那么托市政策也将会成为空中楼阁,也将不利于粳稻市场的稳定。

 

 

11月6日安徽市场小麦竞价交易结果 

                          2013-11-06 10:22 中华粮网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定于11月6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小麦竞价销售交易会顺利结束。本次交易会计划销售小麦155789吨,实际成交22422吨,成交率14.39%,其中:白小麦计划销售102703吨,实际成交8237吨,成交率8%,成交均价2240元/吨;红小麦计划销售1911吨,全部流拍;混合麦计划销售51175吨,实际成交14185吨,成交率27.72%,成交均价2273元/吨。

   分省分品种成交情况如下:

 湖北: 计划销售小麦83744吨,实际成交9328吨,成交率11.14%,其中:2010年白小麦计划销售6289吨,实际成交1189吨,成交率18.91%,成交价2160元/吨;2012年白小麦计划销售38341吨,实际成交4194吨,成交率10.94%,最高成交价2240元/吨,最低成交价2200元/吨,成交均价2233元/吨;2012年混合麦计划销售39114吨,实际成交3945吨,成交率10.09%,最高成交价2240元/吨,最低成交价2200元/吨,成交均价2234元/吨。

   内蒙古: 计划销售小麦4672吨,实际成交1302吨,成交率27.87%,其中:2010年白小麦计划销售2761吨,实际成交1302吨,成交率47.16%,最高成交价2340元/吨,最低成交价2300元/吨,成交价均价2336元/吨;2010年红小麦计划销售1911吨,全部流拍。

   山西:计划销售2010年白小麦13436吨,实际成交2吨,成交率0.01%,成交价2260元/吨。 

   安徽: 计划销售小麦53937吨,实际成交11790吨,成交率21.86%,其中:2010年白小麦计划销售41876吨,实际成交1550吨,成交率3.7%,成交价2240元/吨;2012年混合麦计划销售12061吨,实际成交10240吨,成交率84.9%,最高成交价2330元/吨,最低成交价2220元/吨,成交均价2289元/吨。

 

 

河南托市麦竞拍热度再涨 均价下跌 

                          2013-11-08 10:03 中华粮网    

  河南托市麦拍卖热度再涨,11月6日,小麦拍卖如期在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举行,此次竞价销售的小麦为83.77万吨。其中,销售最低收购价小麦数量为80.65万吨(含2012年产小麦49.74万吨),这也是河南小麦增量投放的第二周,报名参与竞拍的人数达到了约370位,较上周有所增加,现场竞拍气氛高涨,竞价频繁。虽然2012年产小麦成交率达到96.91%,但值得关注的是本期12年小麦成交均价为2386,较上周下跌25元/吨。两周共约100万吨小麦的投放量已经从价格上凸显出政策的调控作用,拍卖成交价格虽然有所下跌,但河南市场小麦现货价格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颓势,依然保持稳定。

   安徽市场托市小麦量渐减,本周安徽市场交易会计划销售小麦155789吨,实际成交22422吨,成交率14.39%,成交率和实际成交量较前期都有较大的萎缩。安徽市场政策粮拍卖量的减少削弱了麦市整体的供应,对当前小麦价格利好。苏皖地区小麦价格保持强势,部分贸易商开始适量出库,减仓锁定利润。河北山东小麦价格依然保持偏强态势。

   近期小麦市场评论,近期各地小麦价格整体平稳,市场价格已处于较高水平,部分贸易商开始出售前期收储小麦,目前购销量保持平稳,制粉企业基本维持收购价不变。短期内可供炒题材不多,麦价仍然保持平稳。

    小麦期货价格回调,11月6日,郑强麦稳步上涨,开盘2775元/吨,收盘2749元/吨,涨17元/吨。这也是强麦价格连续三天止跌上涨。目前小麦期货价格比较接近现货价格,前期由于河南2012年产托市小麦增量投放期货价格出现下跌,近三天强麦价格有所回调,由于远期缺乏可靠供应,强麦期货价格跌穿现货价格可能性较小,但由于河南托市小麦投放量的逐渐增大,强麦价格或仍无力高涨。

   后期小麦进口量或增加,前期中国厂商已大量采购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小麦。有数据显示:其中,美国小麦订货量为370万吨,澳大利亚小麦220万吨,法国小麦22万吨。1-9月美国小麦到港量为164.37万吨,目前尚有200余万吨的差距,1-9月澳大利亚小麦进口量54.3万吨,尚有170万吨尚未到港。如果上述未经证实的数字属实的话,虽然到港船期仍然未知,但后期到港小麦释放潜力巨大,粗略估计或能达到500万吨左右。

   未来市场判断,小麦价格目前保持稳定,供应略显偏紧,目前来看,后期麦市仍然缺乏有效供应,紧平衡局面后期或依然保持。市场虽有2012年托市粮暂时压制麦价,但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全国范围内来看并非长久之计。市场后期进行自行调节供需时或伴随着价格的稳步上涨。

 

 

需求不振 玉米行情或将继续低迷 

                           2013-11-08 16:08 中华粮网 

   本网讯(中华粮网 李宪长沙报道):11月份以来,全国玉米的收割工作都已接近尾声,东北玉米和华北玉米也陆续集中上市。和往年同期相比,今年新玉米收购市场较为冷清,大型贸易商,饲料企业,深加工企业入市谨慎,随用随采,集中备货意愿不强,中小贸易商等则纷纷持观望的态度。从后市来看,价格前景预期暗淡,玉米价格低迷局面或将继续维持。

   收购主体意愿不强 玉米需求持续走低 ,受东北玉米播种时间延迟导致上市推迟以及收购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湖南地区玉米收购以华北玉米和陕西玉米为主,对东北玉米的需求十分有限。湖南地区东北新粮到站价格维持在2450-2500元/吨;西北新季玉米到站价格维持在2410-2460元/吨;华北新季玉米到站价格维持在2360-2420元/吨。近期正值新季玉米批量上市的时候,然而参与收购的贸易主体却显得十分单一,贸易商观望心理普遍较强。中华粮网记者从湖南饲料企业了解到,国庆节后,随着产区新粮上量增多,饲料企业补库节奏较节前明显放缓,而养殖需求的小幅走弱也令企业的补库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目前无论产区还是销区,中型以上企业库存基本上在10-50天不等,其中包括订单。而小型企业多在7天以内,因粮源供应充足,所以大部分企业都以随用随采的方式为主,即便是现货库存有限,但多数企业都不急于大量订购或是备库。长沙一家饲料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不少企业赔钱出局,剩余贸易商考虑到今年新粮上市初期部分农户心理预期降低,短期内市场供应充足,暂无缺口出现,因此也是持谨慎心理。

   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低 原料需求普遍不旺,今年以来,玉米深加工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酒精和淀粉企业停产数量不断增加,开工率较低,淀粉行业开工率维持在50%左右,酒精行业维持在40%左右。由于新粮供应量增加,收购成本下降连带产品销售价格走弱,其中淀粉表现十分明显,当前黑龙江淀粉均价已经降至2010年4月份以来的低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游需求的确不尽人意。截止11月7号,吉林燃料乙醇玉米报价2030元/吨,较10月底下降80元/吨。青冈龙凤淀粉厂玉米报价1920元/吨,较20月底下降90元/吨。中粮生化(榆树)玉米报价2080元/吨,较10月底下降30元/吨。受行情冷清影响,深加工企业原料需求持续偏弱。从长沙某酒精厂记者了解到,年初以来国内酒精价格一路下滑,让企业很难做到像以往那样,在新玉米上市时大胆收购并大量囤积玉米。

   需求不振 玉米行情低迷局面仍将继续,从目前南方销区市场来看,各大贸易主体收购情绪仍处低迷,后期随着天气转冷,终端需求将继续减弱,库存压力继续加大。从后市来看,国家临储政策大范围启动时间仍不明朗,若企业采购情绪依然保持低库存观望态度,需求维持低位,玉米行情或仍将保持低迷局面。

 

 

品种关注:大豆进口量保持增长态势

                           2013-11-08 09:15 中华粮网 

   统计显示,今年9月份我国进口大豆470万吨,低于此前预估的490万吨,较8月的637万吨下降26.2%,也较去年同期的497万吨下降5.4%。今年1月~9月,我国大豆进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达到4580万吨。大豆分析师张兰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9月大豆进口数量环比下降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新豆还未上市,南美已经没有太多大豆可供出口。据悉,今年9月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来源国是巴西,占比78%,其次是阿根廷。而根据相关船期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12月中国大豆进口量将突破1300万吨,有可能达到1350万吨,其中11月份到港总量为620万~650万吨,12月份为700万吨。对此,张兰兰表示,大豆10月批量上市,11月开始陆续到达中国,因今年春节在1月份,所以买家会提前备货,预计12月进口量会继续增加。而9月~10月,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利润空间较大,在丰厚压榨利润的驱动下,中国买家采购大豆积极性较高。统计显示,截至11月1日,山东港口美湾大豆分销报价4280元/吨,黑龙江普通塔豆出货价在4600元/吨左右,两者价差达到320元/吨。张兰兰告诉记者,出于利益考虑,沿海一带大豆压榨企业偏向选择价格低廉的进口大豆。张兰兰表示,11月我国将出台临时存储大豆收购价格,若收储价格符合或高于市场预期的话,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际大豆及国产大豆市场。另外,12月国内大豆需求量较大,大豆压榨企业在年前备货并且提前加大开工生产,所以11月~12月国际大豆价格难走低。

 

 

市场关注:食用油掀年内第二轮降价潮 

                           2013-11-06 09:07 中华粮网 

   继今年5月份跌价后,近期食用油掀起年内第二轮降价潮。记者昨日获悉,海狮、元宝等品牌大豆油、金龙鱼菜籽油此次跌幅在10%-15%左右。业内人士表示,与上次下跌一样,导致食用油此轮下跌的主要因素仍是原料价格的变化。昨日下午,记者在普陀区一家华联超市了解到,近期部分品牌大豆油价格有所下跌。记者看到,货架上的5升装海狮大豆油售价不到50元,每桶为49.8元。“海狮牌、元宝牌大豆油最近都跌价了,5升装的海狮大豆油降了5元。”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其他品种食用油目前未接到调价通知。除了大豆油,此轮跌价的品种还有菜籽油。益海嘉里集团相关人士昨日向记者证实,金龙鱼菜籽油产品在10月中旬已下调价格,降幅在10%-15%。不过,记者昨日从家乐福等沪上大卖场了解到,近期并未接到食用油调价通知。对此,益海嘉里方面表示,从生产企业到经销渠道、批发商以及终端卖场的价格调整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预计为四至六周左右。与今年5月份食用油降价原因一样,原材料价格仍是影响食用油价格的主因。食用油分析师表示,今年食用油价格下跌是由大豆油价格首先下降引发的。因为豆油目前仍占国内食用油市场近50%的份额,豆油降价会对其他品种食用油的价格产生压力。据了解,食用油属于大众油品,国内食用油价受国际油价走势影响很大。海狮牌食用油母公司良友集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南美大豆丰产,下半年美国产量增加,在全球大豆供给相对充裕的情形下,豆油、调和油的价格都在下跌。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全球大豆丰产,预计短期内油价仍将弱势运行。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他品种食用油价格下调,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豆油降价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是原材料价格的下跌。益海嘉里方面表示,菜籽油自10月中旬率先降价,与国内外市场菜油原料价格变动幅度基本一致。

 

 

进口大豆降价“逼”国产豆油跟随落价  

                   来源:新晚报    2013-11-08 11:45:02  

  近期,国内消费市场上,大豆油迎来了新一轮的降价潮。哈尔滨也不例外。我省大豆专家表示,由于美国大豆出口量发生变化,以及阿根廷大豆蛋白含量有所下滑,导致国际大豆价格开始下降。国际豆价的下跌直接影响到国内大豆油的销售价格。豆油的这股降价潮从何时开始?“从4月份开始的。进口大豆价格下降,使得国内豆油价格下跌。因为,很多厂家采用进口转基因大豆作原料。当时,金龙鱼在全国率先降价。你看到的只是哈尔滨的市场,其实,国内其他城市也一样。”王小语告诉记者。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进口大豆分销价格是4480元/吨,国产大豆是4600元/吨;今年,进口大豆是4280元/吨,国产大豆是4400元/吨,降幅分别为4.5%、4.3%。大豆压榨成的豆油价格是:去年,转基因大豆油8600元/吨,非转基因大豆油9100元/吨;今年,转基因大豆油是7100元/吨,非转基因大豆油是7400元/吨,降幅分别为17.4%及18.7%。“进口大豆真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王小语表示,进口大豆有高额补贴,价格普遍优惠于国内大豆,占据着国内90%市场份额。“只要进口大豆降价,国内大豆和豆油就会随行就市。厉不厉害?”王小语说。金龙鱼降得最多,售价普遍50多元一桶,“特!实在太特了!从来买油只想着又涨了多少,没想到还有看见落价的一天。”在香坊区中心农贸市场,摆弄着一会儿面前的几桶豆油,主妇郭莉莉拎起了一桶九三大豆油,“这时候就得有便宜就占,否则就要后悔。”“短期内,她可能还会占到一点便宜。”听到记者诉说郭莉莉买豆油的感受,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如此表示。“从4月份开始,豆油的价格就开始下降。在哈尔滨,金龙鱼降得最多,最高近3成。”郭莉莉的感受,也得到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的印证。昨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我市目前豆油价格普遍在50多元一桶。在香坊区中心农贸市场,5升桶装豆油的各品牌中:九三是48元、金龙鱼是52元、福临门是56元;4月份时,它们的售价分别是57元、62元、62元。比较而言,分别下降9元、10元、6元。在平房区新城市场,九三和金龙鱼分别为50元、55元;较4月的售价下降3元、1元。在武宏强粮油店,福临门、九三、金龙鱼5升装豆油售价均为50元,售价较去年同期下降8%。在南岗区好又多超市,5升九三大豆油售价53.8元,金龙鱼大豆油52.8元,福临门大豆油62.5元;与4月9日相比,分别下降9.7元、22.1元、8.4元。

 进口大豆降价,国产豆油被迫跟随,豆油的这股降价潮从何时开始?“从4月份开始的。进口大豆价格下降,使得国内豆油价格下跌。因为,很多厂家采用进口转基因大豆作原料。当时,金龙鱼在全国率先降价。你看到的只是哈尔滨的市场,其实,国内其他城市也一样。”王小语告诉记者。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进口大豆分销价格是4480元/吨,国产大豆是4600元/吨;今年,进口大豆是4280元/吨,国产大豆是4400元/吨,降幅分别为4.5%、4.3%。大豆压榨成的豆油价格是:去年,转基因大豆油8600元/吨,非转基因大豆油9100元/吨;今年,转基因大豆油是7100元/吨,非转基因大豆油是7400元/吨,降幅分别为17.4%及18.7%。“进口大豆真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王小语告表示,进口大豆有高额补贴,价格普遍优惠于国内大豆,占据着国内90%市场份额。“只要进口大豆降价,国内大豆和豆油就会随行就市。厉不厉害?”王小语说。贵了二三十元,“非转基因”豆油吃暗亏,王小语告诉记者,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及乌拉圭四个国家,99%都是转基因大豆。“市民在购买大豆油时会发现,使用转基因大豆的食用油,往往会在包装上不那么明显的位置做出标识。”而记者走访发现,采用非转基因大豆生产的豆油在价格上比转基因大豆至少要高出20元至30元。业内人士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九三豆油均为“非转基因”,金龙鱼、福临门所售的豆油产品中,“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两种都有,盛宴、鸿鹤的豆油产品几乎都是“转基因豆油”。王小语表示,未来,在没有大的激发性因素影响下,大豆价格会维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水平,总体不存在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

 

 

 

联合国粮农组织:上调全球谷物产量

预测数据 

                                   2013-11-08 09:40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1月7日发布报告,调高了2013/14年度全球谷物产量预测数据,因为加拿大、中国和欧盟的产量高于早先预期。FAO报告称, 2013/14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和大麦)预计达到24.98亿吨,较该机构上月预测值高出0.3%。全球小麦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7.085亿吨,高于上月预测的7.046亿吨,较上年产量增长7.4%。报告指出,由于美国、东欧和前苏联农业产区天气改善,全球谷物供应出现恢复性增长。全球第二大玉米消费国——中国的粗粮产量将达到2.224亿吨,比上年增长3.6%。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加拿大的小麦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3320万吨。报告指出,全球谷物产量前景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加拿大、中国、欧盟、美国和乌克兰的产量数据上调。美国玉米产量恢复以及前苏联小麦产量增长,提振2013年全球谷物产量出现大幅增长。今年迄今为止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价格已经下跌了16%,玉米价格下跌了40%。标准普尔高盛商品现货指数(SPGSCI)所跟踪的24种商品中,玉米跌幅居前。由于谷物供应提高,而价格出现下跌,2013年全球食品进口支出将降至1.15万亿美元,比上年减少3.2%。FAO还预计2013/14年度全球所有谷物期末库存将在5.637亿吨,其中小麦1.667亿吨。全球谷物贸易将增至3.144亿吨,比上年增长1.7%。另消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周四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十月份全球食品价格上涨1.3%,主要原因是糖价飙升。不过农产品市场整体波动幅度减弱,因为产量改善,全球谷物库存恢复。FAO的十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为205.8点,比九月份上涨了1.3%,不过仍比2012年十月份的水平低了5.3%。十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也是自2013年四月份以来首次上涨,不过FAO表示,大部分食品价格近几个月内出现下跌。FAO官员David Hallam称,这与产量增长相冯,本年度全球粮食供应将更加充足,出口供应将会提高,库存将会增长。2013年谷物产量大幅增长,原因在于美国玉米丰产,前苏联国家的小麦产量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13年全球大米产量也有望增长。全球谷物期末库存也将增长13%,达到5.64亿吨。小麦和大米库存可能分别增长7%和3%。十月份糖价指数为265点,比九月份上涨了7.4%,也是糖价连续第三个月上涨。FAO称,十月份谷物平均指数接近197点,比九月份上涨了1%,而油脂价格指数上涨了2%。FAO称,十月份棕榈油价格上涨超过5%,创下了十三个月来的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地区产量下滑,全球进口需求旺盛。(来源:博易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