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市场信息(2013年39期)
2013/10/25 09:39:00 来源: 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

 武汉市场大米批发行情一周综述

                 2013年10月20日—2013年10月26日

 

   本周武汉市场大米批发价格与上周相比均保持稳定,各品种都变动不大,具体行情如下:2013年早籼米市场批发价1.95—1.98元/斤;2012年中杂米市场批发价1.90—1.95元/斤;2012年省内产晚杂米市场批发价1.95-2.00元/斤;安徽产中杂米市场批发价在1.86—1.90元/斤;2012年中优米市场批发价2.10-2.25元/斤;2012年晚优米市场批发价2.20-2.35元/斤;2013年云梦新产珍珠糯米市场批发价在2.94-2.96元/斤;黑龙江产长粒香粳米市场批发价在2.55-2.65元/斤;圆粒型2.30-2.40元/斤。

分析认为,近期大米市场供应充足,需求平稳,行情总体保持稳定。预计后期,大米各品种批发价格会继续保持稳定,大涨大跌的可能性不大。 

湖南省启动中晚稻托市收购 

                    2013-10-22 10:17 中华粮网 

    目前,湖南省中晚稻大量上市后价格持续低迷,为保护农民利益,根据国家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有关规定,湖南分公司经商省直有关部门并报总公司批准,从10月20日起在全省启动了2013年中晚稻托市收购工作。共确定第一批委托收储库点236个,仓容115万吨。

    一、统一思想认识,严格执行政策。分别召开视频会议或现场会议,传达总公司宋致远副总经理有关中晚稻托市收购的讲话精神,以及总公司关于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的相关要求,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和政策的新变化,统一干部员工思想认识,强化政策观念和大局意识,以实际行动严格落实中晚稻托市政策。

    二、实行多措并举,备足托市仓容。一是利用省政府有关稻米外销奖励政策和总公司有关轮换政策,加大库存商品粮和轮换粮的销售;二是组织仓房维修、腾仓并库,积极做好托市早稻跨省移库腾仓准备工作;三是抓紧建设国家安排的简易仓储设施,确保托市收购能够投入使用;四是为解决局部仓容紧张问题,对拟租社会仓容实行整体租库,明确每个租库点派出5人全程参与收购。目前,分公司派出四个工作组对拟租库点实地检查人员、设备、仓容等准备情况,防止假租行为。

    三、把好收购质量关,严防“转圈粮”。鉴于中晚稻水杂偏高的实际情况,明确要求所有收储库点都必须添置清杂设施,并在醒目位置摆放质价政策公告牌。为防范以陈顶新、收“转圈粮”等违规行为,各直属企业会同地方粮食局、农发行对拟参与托市的委托收储库点逐仓实地核查存粮和空仓情况,对收储企业的现有库存做好统计,并采取拍照和文字说明加注签字盖章等形式留存原始依据。

    四、完善制度和办法,防控政策风险。根据《预案》精神,结合往年托市收购出现的政策风险,分公司制订和完善了中晚稻托市收购应急预案、委托收购合同、租仓合同、监管和验收办法及统计报送办法;制订和完善了履约保证金及企业法人责任追究终身制等风险防控措施。

    五、加强部门协调,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今年,中晚稻托市收购面临的收储和管理矛盾仍然突出。为顺利推进政策的执行,分公司与省粮食局、省农发行多次会商,协调托市定点、信贷资金供应、联合监管措施等问题,并就收购政策的新变化、中晚稻托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联合向省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形成托市工作合力,缓解中储粮托市收储压力。同时,与省粮食局联合印发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问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实让政策人人知晓,消除理解误区,避免产生工作矛盾。

 

市场关注:江西省正式启动中晚籼稻托市收购工作 

                        2013-10-23 08:19 中华粮网 

   10月20日,江西省政府召开全省中晚稻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强卫书记和省政府鹿心社省长对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今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动员部署全省中晚稻收购工作。省政府副省长姚木根出席会议并讲话。姚木根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各地各部门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预案要求和省政府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早稻收购工作取得“三超、三好、三满意”的良好效果:即收购数量、贷款资金和农民直接增收三个超历史;质价政策执行好、为农服务好、有关部门配合好等三个好;农民、企业、政府三满意。对做好今年中晚稻收购工作,姚木根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到“五个决不能”,即:严格执行收购政策,决不能发生损害农民或国家利益的行为;多渠道解决收购仓容,决不能因仓容紧张而出现农民“卖粮难”;切实保障收购资金供应,决不能向售粮农民“打白条”;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决不能因政策不明信息不畅造成农民售粮矛盾;强化组织领导,决不能因责任不落实影响农民权益大局。姚木根在讲话中还就当前收购工作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各收储库点要采取“预约收购,错峰收购”等形式,减少农民卖粮排队时间,各乡(镇)政府要做好计划安排;二是选择部分库点开展卖粮款非现金结算试点,方便农民的同时也确保资金及售粮款安全;三是为收储库点添置地磅、烘干、除杂等设备,减轻收购工作强度,加快收购进度;四是租赁社会仓容收购,当地政府要负起责任,做好协调工作,既满足售粮需求又保障储粮安全;五是省粮食局、中储粮江西分公司、省农发行尽快制定《粮食收购三方监管暂行办法》,明确相应责任,既对国家负责,也对农民负责。省粮食局、省农发行、中储粮江西分公司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发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粮食局、省农发行、中储粮江西分公司的相关领导和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在省政府主会场参加了会议;各市、县(区)分管粮食工作的副市长、副县长,粮食局、农发行负责人,省直有关企业和中储粮直属企业以及各委托收储企业负责人在各地分会场收听收看了会议。会议之后,江西省于10月22日正式启动中晚籼稻托市收购工作。

 

 

主产区中晚籼稻收购进展 

                   2013-10-24 09:22 中华粮网   

    据统计,截至10月15日,湖北、安徽等11个中晚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65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76万吨。

中储粮改革:管理层调整涉及30人,回归主业

                  2013-10-2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23日,中储粮官方公布,新任董事长赵双连在中储粮集体会议上表示: 此次中储粮干部调整,涉及提拔、岗位变更、分工调整,共有30人,是近年来干部任用规模比较大的一次。尽管中储粮没有公布具体的管理人员职位变更,但是本报记者通过中储粮官网信息发现,这次人事大调整包括中储粮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刘新江去职,张守华接替张文元董事、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职务等。除此之外,则是涉及中储粮总公司各直属部门、相关业务公司以及分公司的人事调整。本报了解,之前的综合部部长兼新闻发言人程秉洲职务发生变更,新任新闻发言人尚未正式公布。目前,除了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陈克在中储粮任职时间较长外,中储粮另外6名包括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副总和党组纪检组组长在内的党组成员,都是近期或者近一年多上任的。作为新董事长,赵双连强调中储粮将“突出主业发展”,在“两个确保”(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的主线下,围绕轮换搞贸易,围绕轮换搞加工;不过度追求企业利润,不过度延伸产业链。

    大规模管理层调整,此前,中储粮完成了高层管理团队大换血,包括董事长赵双连、总经理吕军、总会计师陈红旗、副总经理宋致远、副总经理许高峰及总公司董事、党组纪检组组长张守华都是近期或者近一年多来新提升或“空降”来的。其中,董事长赵双连是去年4月从内蒙古自治区调派而来,总经理吕军来自中粮集团,总会计师陈红旗从中储粮山东分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职位升任。副总经理宋致远则是去年下半年从中储粮购销计划部部长提拔而来,副总经理许高峰在今年2月份履职中储粮,此前,担任中央企业团工委书记、中央企业青联主席;董事、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张守华则是来自中组部,此前担任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建研究杂志社主编职位。此次人事变动,中储粮原副总经理刘新江离任,原董事、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张文元调离。赵双连在中储粮中层管理干部集中谈话会上明确指出,中储粮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管理基础薄弱,基层腐败案件高发,管理模式传统;第二是体制、机制建设不足,监管力度不适应快速发展;第三是在“两个确保”的认识上存在差距,一些地方操之过急、好高骛远、求大求快求全,导致管控能力下降;第四是干部教育、培训、使用存在制度不完善、规则执行力不够,廉政建设上,一些干部触犯刑律,廉政建设、廉洁文化有待加强等。赵双连强调,对于政策粮油托市收购过程存在的“转圈粮”、擅自动用、压级压价抬级抬价、违规拆借资金、“小金库”等“四害” 管理问题,中储粮必须抓紧解决。5月份,审计署报告指出,2008年至2011年,中储粮所属湖南分公司等5家分公司部分直属库违反国家规定,将存储在本库的522148.61吨临时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转圈粮),转为中央储备粮或用于对外销售,从中获利1702.58万元。事实上,自2011年年底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被双规批捕以来,中储粮从公司高管到各地分公司发生了10多起人事任免调整,其中2012年4月,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的潘洪亮卸任,其外,姚瑞坤也不再担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会计师职务。而记者统计,从2012年以来,中储粮分别对黑龙江、山西、山东、广西、江西、 福建、云南、湖北、广州等10多个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任免,同时向相关分公司和直属库派遣会计师,审计权收归中储粮总公司。

    回归主业,赵双连指出,中储粮党组确定了中储粮下一步工作思路,即稳定、调整、提升6字原则。“从现在开始,总公司要从严治企,抓基础管理,系统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突出主业发展。”近几年,中储粮的发展出现偏离作为国家政策粮油企业的路线,一味地扩大商业贸易经营业务,凡是有中储粮直属库的地方,几乎都有中储粮向下游延伸的米、面、油产业链。东方艾格大宗商品分析师马文峰表示:中储粮大米加工能力有300多万吨,油脂有100多万吨,小麦加工因为竞争不过其他企业,已经败下阵来。事实上,中储粮商业贸易业务一直拖累政策粮油业务。赵双连讲话中指出,目前,中储粮“全系统商品库存还有1500万吨,除了小麦,其余品种仍然亏损……商品粮经营出现赤字,增效能力减弱,主产区水稻轮换十分困难”。一粮油行业人士表示,这应该是中储粮通过贷款发展起来的贸易经营业务,一般由中储粮储备的国家政策粮是国家财政出钱,并向中储粮提供保管费用等,但是所有权归国家,中储粮无权动用。对于贸易加工业务板块市场化不力,赵双连给中储粮定调:以“两个确保”为主线;围绕轮换搞贸易,围绕轮换搞加工;不过度追求企业利润,不过度延伸产业链。赵双连强调,贸易经营必须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贸易经营上要实行三原则,即各分公司不下达贸易考核指标;不搞与轮换无关的其他品种经营;不搞有风险无效经营,坚决杜绝变相拆借资金。上述粮油企业人士表示,中储粮发展加工贸易业务,是因为国资委对中储粮的考核与其他央企是一致的,这种考核体制有问题,促使中储粮的领导要升迁就必须考虑业绩盈利。最近有说法,国资委对央企业绩考核要改革,对政策性央企与市场化央企分开考核。而对于政策性央企考核,把工资关起来,像事业单位一样;另外领导的升迁盈利不作为主要指标,引入其他指标。

 

 

 

2013年第四季度我省粮食市场价格走势初判

                        2013-10-22 11:25:40 

    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多数粮食品种价格反转向下,我省粮食价格也一路走低,唯小麦价格却独树一帜、价格坚挺;进入2013年以来,颓势难改,稻米、玉米等价格持续低迷,9月以来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预案陆续启动,东北玉米进入收获期,未来粮食价格形势仍扑朔迷离,根据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对第四季度粮食价格走势做一初步的判断。             

 一、当前粮食市场走势分析   

    进入今年以来,国内粮食市场出现小麦价格一路上涨创历史新高,其它粮食品种价格齐跌的局面。今年夏收以来的小麦行情,经历了上市初始的低迷、快速上涨、平稳调整、再度上扬四个阶段,进入9月份受需求回暖及节日效应的拉动,制粉企业小麦采购量加大,小麦价格再度由稳转强,河南、河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普麦收购价格大部分在1.23~1.31元/斤,我省小麦普麦收购价格也到达到1.19-1.21元/斤,创历史新高。在小麦价格上涨的同时,稻谷、玉米价格弱势运行。受需求清淡和进口大米的冲击,国内稻米市场自去年底以来持续低迷,我省稻谷收购价格在8月底跌至1.15-1.20元/斤,大幅低于托市收购价格。新稻上市后,我省于9月23日在全国率先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中晚稻价格陆续回升到1.30-1.35元/斤,但仍以托市收购为主,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收购谨慎。    

    在玉米市场,第三季度以来,国内玉米市场整体下行,东北产区企业集中出货,价格下滑;华北产区新粮零星上市,压制价格空间;北方港口受南方港口需求增加而小幅上涨;双节前饲企阶段性备货,南方港口价格跳涨;华北新季玉米上市,南方销区企业采购热情减退,价格涨幅低于预期。从省内看,市场购销清淡,饲料企业受行情影响,以销定采、对后市十分谨慎,质量较好东北玉米到武汉站价格在2540-2560元/吨,较上月基本持平,但成交量较小;华北玉米报价在2450/吨左右。 

    二、供求形势分析(一)国内粮食生产总体向好,从今年的生产形势看,整体属于丰收年。从夏粮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告显示,2013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3189万吨,比2012年增加196万吨,增长1.5%;其中冬小麦产量11567万吨,比上年增加148万吨,增长1.3%;早稻总产量达到3407.3万吨,比2012年增产78.3万吨,增长2.4%。从秋粮看,玉米增产稻米减产成为现实。从玉米看,虽然中国主产区天气干旱,局部地区还发生洪涝,但是2013年中国玉米产量可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今年全国玉米产量达到2.15亿吨。在中晚稻市场,2013年,国内稻谷生长期间,自然灾害频发,稻谷产区旱涝并存。一方面稻谷播种面积低于计划面积,较去年有所下降,影响了总产量;另一方面中籼稻育粉期遭遇持续干旱,结实率下降,东北8月份嫩江、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发生严重汛情,部分粳稻大幅减产,且双季晚籼稻移栽期受旱,禾苗生长缓慢,后期又遭遇台风,均对局部地区稻谷产量带来较大影响。国家相关部门最新预计,2013年全国稻米产量为2.02亿吨,将比上年减少1%,但仍属高产年份。其中,晚稻产量为3470万吨,较上年减少267.5万吨,减幅为7.2%;中稻产量为13322.5万吨,较上年减少34.5万吨,减幅为0.3%。

   (二)粮食需求各品种表现分化,从目前看,小麦供需形势较为紧张。小麦主要用途为口粮,我国小麦口粮消费一般超过小麦总消费量的七成,而口粮消费随着人口增长呈刚性增长,中华粮网预计2013/14年度全国农村和城镇居民口粮消费1635亿斤。饲料消费量受市场小麦玉米比价情况影响较大,从目前比价水平看,年度小麦饲料消费量将处于正常年景,预计为255亿斤。从玉米市场看,需求增长放缓,供大于求明显。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小麦饲用替代减少等影响,国内玉米消费继续保持一定增长。其中,生猪存栏量仍处于高位,养殖不断转好,饲料玉米需求仍将保持一定增速,但增幅有限;受宏观经济形势等影响,工业消费增速仍将受限。预计2013/2014年度国内消费量为1.975亿吨,产量大于消费量1400多万吨,库存量将进一步增加 。同时,2013年全球玉米增收,特别是美国玉米产量相比上年度增幅较大,对国际玉米价格形成压制,使得进口优势较为明显,预计2013/14年度我国玉米进口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在稻谷市场,供应压力依旧较大。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预计2013年我国稻米消费将保持平稳略降态势,虽然今年国内稻谷产量预计有所下降,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加上进口大米规模继续保持高位,国内稻米库存继续增加。预计2013/2014年度稻谷结余300万吨以上。随着稻谷库存的持续增加,国内稻谷进入了高库存时期,供需形势将继续趋于宽松。其中东北水稻库存接近1800万吨,库存消费比达69%。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托市政策仍是粮价的重要支撑,但增速有放缓迹象。自2004年以来,国家对主要粮食产品实施托市政策,中晚籼稻由0.72元/斤提高到现在的1.35元/斤,增幅87.5%,粳稻增幅最大,实现了翻翻,达到1.50元/斤;玉米自2008年启动临储收购政策,以吉林为列,今年提高到1.12元/斤,增幅49.3%。在国内稻谷、玉米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托市价格成为粮价的主要支撑。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增幅低于预期,或有国家放缓提高托市价格步伐迹象。10月13日,国家出台2014年小麦托市价格为1.18元/斤,较2013年提高0.06元/斤。自2006年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国家已先后7次提高最低收购价格,调整幅度在0.03—0.11元/斤。从本次提价幅度来看,不仅低于此前市场预期,而且亦低于近三年的提价幅度(2011年提价幅度为0.07元/斤,2012年为0.09元/斤,2013年为0.10元/斤)。此前有市场人士预计,2014年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的调整幅度将在2013年基础上提高7.1%—8.9%,调整后的托市价格水平在1.20—1.22元/斤,提价幅度为0.08—0.10 元/斤,而此次的提价幅度仅为0.06元/斤,大大低于市场的预期。与此同时,目前国内粮价已较大幅度高于国际市场,国家托市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缩小,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这需要我们密切关注2014年国家对稻谷、玉米的托市政策的变化,特别是在稻米市场,由于国内大米价格大幅高于国外市场,造成国内稻米价格低迷,现有政策弊端显现。因此,预计2014年稻谷和玉米仍将实施托市政策,但提价幅度不会太高,稻谷价格维持不变的可能性同样存在。 

   (二)供需形势是近期粮食市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从今年的粮食价格走势情况来看,供求成为影响粮价的主要因素,近期这种特点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较小。   

    1、小麦。目前,经过贸易商、制粉企业、粮库等市场主体的大量收购,3 季度小麦市场的流通粮源逐步减少,为了应对双节前的备货,制粉企业虽不断提价收购,但收购量并未见明显增加。农民手中的余粮已基本消耗殆尽,从我省新麦收购进度情况来看,6月份收购量192.65万吨,7月份收购量90.4万吨,8月份收购量18.65万吨,9月份收购量6.05万吨,新麦收购数量减少也反映出市场流通可收购粮源减少,收购难度较大。进入10月,随着旺季的到来,面粉消费明显好转,走货增加价格上调,小麦需求大幅增加,但市场流通粮源供应偏紧,预计这种供需偏紧的局面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2、稻米。虽然今年国内中晚稻预计将要减产,但仍属高产年份,加之前期结余,供给仍充裕,因此在需求方面难出现大的好转。今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仍然缓慢,国内经济虽然逐步好转,但复苏过程中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突出。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国稻米消费将保持平稳略降态势,在口粮保持微增的情况下,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将出现下滑。供需形势仍将保持宽松。    

    3、玉米。在生产方面,今年玉米大幅增产几成事实,但需求却难言乐观。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实体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由于产能扩张迅速,国内深加工行业产能过剩局面较为严重,整体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高产能低开工率的情况仍将持续,另外国际玉米价格处于低位,深加工产品出口形势更加严峻,预计深加工整体消费水平较2012/13年继续下降200万吨左右,在饲用玉米需求不旺的情况下,需求仍将保持低迷状态。

   (三)进出口情况   

    1、低价进口米仍冲击稻米市场。三季度,我国稻米市场走势虽然有所好转,但价格依然保持在低位运行,其中大量低价进口米仍是制约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1-8月我国稻米进口量为 157.2 万吨,加上边贸的走私量,预计总量将超过 300 万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较大。虽然8月份进口数量同比减少了12.5万吨,预计仍是短期调整,不会出现大的逆转。另据了解,8-9 月份越南、巴基斯坦等出口国普通大米价格持续下跌,与国内普通大米价差优势仍十分明显。由于进口米价格比较低廉,因此后期我国大米进口量仍将保持高位,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2、价差利诱,玉米进口仍保持较大规模。本年度美国玉米丰产导致国际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内外价差已接近600元/吨,远高于去年水平。因此预期市场进口配额将会大规模使用,同时中储粮等国有企业储备进口玉米规模也将放大,预计 2013/14 年度玉米进口数量在 700 万吨左右,高于上一年度进口水平。    

    3、小麦进口同比下降,但仍将保持一定数量。海关数据显示,中国 8 月小麦进口量为 417823 吨,同比上涨 66.2%,均价 329.96 美元/吨。主要来自美国 392873 吨,澳大利亚 16450 吨,哈萨克斯坦 8440 吨,蒙古 60 吨。年初迄今共进口小麦2123670吨,同比减少21.07%。 

    4、走势判断,从后期来看,北方新玉米将陆续上市,预计国家启动临储收购的可能性较大,中晚籼稻陆续进入收购高峰,小麦供需偏紧的局面短期无法改变,加之河南、山东冬小麦旱情显现,进一步利好小麦市场,小麦强势的表现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短期内粮食市场这种格局将保持延续,后期应重点关注国家政策、经济方面变化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具体分品种看:    

    小麦:目前终端消费需求已步入传统旺季,市场供给面临的压力较大;贸易商虽然手中握有很大一部分粮源,在供需格局和旱情显现的情况下,看涨心理较重仍没有大量出售的意向。国家政策性小麦虽然每周常规拍卖,但高质量小麦投放市场数量仍显偏少。目前面粉价格上涨速度远不及小麦价格涨速,面粉企业的加工利润并不如预期,后市面粉价格仍将会稳步趋强。纵观当前市场的诸多影响因素,预计后期小麦价格依然会延续上行态势。    

    籼稻:在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后,政策性收购成为市场主导。预案启动对中晚籼稻市场价格有较强的支撑作用,短期内有助于改善籼稻米价格疲软的状况。由于低价进口大米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常态,中小型米业受到的冲击加大,直接影响了加工企业的收购热情,新季中晚籼稻上市后,在后市行情明显利好的前提下,市场收购行为会变得更加谨慎,对于成本的控制将从严把握。总体来看,中晚籼稻市场价格将呈上涨态势,2013年托市收购价格是上限,托市收购结束后,市场价格或将弱势回归。但应关注托市后期所引起的市场粮源减少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玉米:受新粮丰产预期强烈及需求持续不振影响,尤其东北大部分地区早霜并未出现,今年玉米上市后普遍低开可能性较高,预计低于临储价格100元/吨以上。近期,国内玉米价格将呈现弱势震荡为主的态势。后期玉米市场需要密切关注国储收购时间节奏、东北天气情况对质量影响及国际宏观形势变化。

 

 

籼稻集中上市 东北粳稻或将先抑后扬 

                     2013-10-23 09:11 中华粮网  

   后期,国内中晚籼稻将进入集中上市期,收购进度将受各地托市预案启动时间、主产省仓容及进口大米影响。预期后期稻谷价格走势相对悲观,开秤价格同比降低,农户和收购主体均较为谨慎,预计东北粳稻价格将呈先抑后扬走势。

   中晚籼稻将进入集中上市期,10月中旬,产区中籼稻已经收获完毕,晚籼稻也即将进入收获期。随着稻谷上市量增加,主产区中晚籼稻收购进度较前期加快。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截至10月10日,湖北、安徽等11个中晚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50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29万吨,9月30日至10月10期间收购量高达345万吨。在部分执行最低收购价省份,收购进展更加迅速。截至10月12日,安徽全省累计收购中晚籼稻168.6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8.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118.2万吨,占累计收购总量的70.1%,同比增加67.2万吨;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105.4万吨,占累计收购总量的62.5%。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撑下,目前预案执行地区粮库收购价保持在1.35元/斤左右。后期,中晚籼稻将进入集中上市期,收购进度将受以下几方面影响。首先,未启动预案地区的政策发布时间。监测显示,未启动地区的中晚籼稻收购价格均低于1.35元/斤。因此,启动政策应无悬念,但启动时间的早晚却影响着收购的进度。第二,主产省仓容问题。由于今年主产省收购了大量的最低收购价早稻,导致仓容短缺问题凸显。以江西省为例,据统计,江西全省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实际可装稻谷总仓容150亿斤。前期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粮食74亿斤,目前已经收购早稻71亿斤。虽然近期正进行移库以缓解库容问题,但预计江西省中晚稻收购量在60亿斤以上,仓容偏紧问题突出。第三,进口大米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与早稻不同,传统上中晚籼稻收购主力是加工企业。近两年受进口大米冲击,国内籼米市场长期疲软,加工企业开工动力不足。后期进口大米与国内大米价差、进入国内市场的数量,仍将是籼米市场走势的重要影响因素。

   东北稻谷批量收购尚未开始,目前,东北地区已经进入稻谷收割高峰期。根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截至10月14日,全国一季稻已收获2.1亿亩,完成77.7%,比去年同期快3.5个百分点。其中,东北地区水稻收获已完成88%,比去年同期快13个百分点,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尾声。预计10月下旬稻谷收割将普遍结束。目前,东北地区稻谷已零星上市。但由于对后期稻谷价格走势相对悲观,以及开秤价格同比降低,农户与收购主体均较为谨慎,预计东北稻谷价格将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首先,上市量逐渐增加,市场供应压力较大。2012年东北地区粳稻全面增产,在需求增加相对缓慢的背景下,库存数量有所增加。至今东北地区粳稻市场的主旋律仍是去库存化。据了解,2013年黑龙江稻谷播种面积将达6009万亩,同比增加278万亩。虽然东部部分地区受灾,但预计不会影响黑龙江稻谷增产的大局。随着上市量的逐渐增加,市场价格或将承压。第二,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的可能性较大。2013年初国家即发布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规定今年东北地区粳稻的最低收购价为1.50元/斤。在后续发布的执行预案中规定,东北地区的执行时间从11月15日开始。目前,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的普通稻谷收购价已低于1.50元/斤,启动预案的可能性较大。在政策的支持下,稻谷市场价格将缓慢回升至最低收购价水平附近。

   新米上市量增销区米价稳定,上周,新季中籼米及东北粳米在销区市场的上市量增加,但目前大米价格总体仍保持稳定。监测显示,北京市场东北圆粒大米批发价为4420~4520元/吨,长粒大米4850元/吨左右。上海市场优质江苏粳米批发价为4500~4580元/吨,东北大米4840~4900元/吨,普通安徽粳米4150~4250元/吨。杭州市场黑龙江产长粒大米批发价5600元/吨左右,黑龙江产圆粒大米4760元/吨左右,江苏产粳米4400元/吨左右,安徽产粳米4300元/吨左右,安徽产晚籼米3760元/吨左右。福州市场普通江苏粳米批发价4500元/吨,普通东北米5160元/吨左右,普通晚籼米3820元/吨左右。广州市场东北米批发价4680元/吨左右,普通早籼米3720~3860元/吨,普通晚籼米3900~4010元/吨,均保持稳定。目前,新季中晚稻陆续上市,新产中籼米以及粳米陆续进入销区市场。近期由于进口大米进入国内市场数量有所降低,市场对国内大米的需求较前期略有回升,且新米上市数量总体有限,销区大米市场价格总体保持稳定,局部略有涨跌。

 

 

10月23日安徽市场小麦竞价交易结果 

                     2013-10-23 14:12 中华粮网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定于10月23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小麦竞价销售交易会顺利结束。本次交易会计划销售小麦191194吨,实际成交45135吨,成交率23.61%,其中:白小麦计划销售126044吨,实际成交23716吨,成交率18.82%,成交均价2255元/吨;红小麦计划销售1911吨,全部流拍;混合麦计划销售63239吨,实际成交21419吨,成交率33.87%,成交均价2233元/吨。

分省分品种成交情况如下:

湖北: 计划销售小麦110968吨,实际成交32366吨,成交率29.17%,其中:2010年白小麦计划销售6289吨,全部流拍;2012年白小麦计划销售42450吨,实际成交11957吨,成交率28.17%,最高成交价2250元/吨,最低成交价2200元/吨,成交均价2237元/吨;2012年混合麦计划销售62229吨,实际成交20409吨,成交率32.80%,最高成交价2240元/吨,最低成交价2200元/吨,成交均价2235元/吨。

内蒙古: 计划销售小麦10572吨,实际成交1600吨,成交率15.13%,其中:2010年白小麦计划销售8661吨,实际成交1600吨,成交率18.47%,成交价2340元/吨;2010年红小麦计划销售1911吨,全部流拍。

    山西:计划销售2010年小麦14094吨,实际成交658吨,成交率4.67%,成交价2340元/吨。

    安徽: 计划销售小麦55560吨,实际成交10511吨,成交率18.92%,其中:2010年白小麦计划销售49033吨,实际成交3984吨,成交率8.13%,最高成交价2240元/吨,最低成交价2200元/吨,成交均价2225元/吨;2012年白小麦计划销售5517吨,全部成交,成交价2280元/吨;2012年混合麦计划销售1010吨,最高成交价2210元/吨,最低成交价2200元/吨,成交均价2205元/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定于10月23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不完善粒超标小麦竞价销售交易会顺利结束。本次交易会计划销售2010年新疆不完善粒超标白小麦11152吨,全部流拍。

 

 

市场与政策博弈下麦市稳中孕育新行情 

                    2013-10-22 10:09 中华粮网  

    摘要:当前国内小麦市场步入市场与政策激烈博弈的十字路口,麦价上涨这一主基调未改变,政策因素支撑力度减弱调控意味加强,而市场因素则因供需基本面的变化推动麦价上涨的动力增强。预计在市场与政策的博弈下,麦市平稳运行中将孕育新行情,尤其是关注阶段性行情。

    一、当前国内小麦市场购销情况,据统计,截至9月30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45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13万吨;其中托市小麦收购数量800万吨左右,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两省,河南、湖北两省收购量较少。2012年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6省累计收购托市小麦2335万吨,较2010年增加70万吨;其中江苏532万吨,占产量比53.7%;安徽418万吨,占比36.0%;河北77万吨,占比6.0%;山东177万吨,占比8.2%;河南981万吨,占比31.0%;湖北140万吨,占比39.1%。2013年托市小麦收购数量的锐减以及往年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不多使得小麦市场“市场化”氛围渐浓,市场粮源有效供给偏紧的情况下,以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为代表的用粮主体的采购需求推升小麦市场价格。近期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在“双节”效应引发的集中采购推动价格上涨后趋于平稳。

    二、政策提价力度低于预期 成本因素支撑力度减弱

    1、政策成本支撑力度下降 小麦市场化渐成趋势,10月12日,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4年最低收购价水平;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综合近3年的政策来看,主产区2014年产小麦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低于往年,也低于市场主体的心理预期。2012年、2011年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分别为10元/50公斤、2011年为7-9元/50公斤。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只是提升市场底部空间,但对国内已处于高位的小麦市场价格支撑力度明显减弱;从国家政策的延续上来看,其支持麦价长期上涨的主基调不变。由于国内主产区小麦市场价格明显高于2014年小麦托市收购价,这也意味着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市场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市场的阶段性行情及波动幅度或将加大。

    2、进口小麦质优价廉 成本优势冲击国麦市场,全球小麦市场供需宽松格局使得国内外小麦市场行情走势呈现“内强外弱”格局,这也促使国内外小麦价差持续拉大。中国海关统计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8月小麦进口量为41.78万吨,创下今年以来单月最高纪录,同比增长66.2%,均价329.96美元/吨;主要来自美国39.29万吨,澳大利亚1.65万吨,哈萨克斯坦0.844万吨;年初迄今共进口小麦2,123,670吨,同比减少21.07%。目前国内已从美国订购370万吨小麦,从澳大利亚订购220万吨小麦,另外还从法国订购22万吨小麦。根据船期推算,今年余下的四个月国内小麦进口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进口小麦质优价廉对国内小麦市场尤其是南方销区市场产生一定冲击,但相较于国内小麦的巨大的消费需求,其难以产生根本性影响。

    3、生产成本刚性上涨 麦价支撑力度不减,进入新世纪以来,粮食种植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正在加快上升,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成为推动粮食成本提高的三大主要因素。近年来粮食补贴规模虽不断增加,但总体上仍不能弥补成本上升所导致的利润损失。可以预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在中长期内,粮食生产成本仍将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在此背景下,如果粮食价格不能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必将逐步受到损害,并最终影响妨碍粮食增产潜力向增产现实的转化。总体来看,农民种粮能够获得一定收益,但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非农产业和就业的收益相比较,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而种粮的比较收益却越来越低。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调度,目前大部分冬小麦品种价格为5-6元/公斤,个别品种达到6-8元/公斤,普遍同比上涨10%-30%;而近期主产区的旱情持续也增加了粮食的生产种植成本。

    三、临储小麦成交明显好转 凸显市场粮源采购难度,国内市场流通粮源的减少导致用粮企业粮源采购的成本和难度加大,使得用粮企业为满足加工需求将采购目光转向前期成交较为清淡的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这也促使近期临储小麦成交情况明显好转。而为了保证粮源的供给性,河南市场自8月28日将2012年产临储小麦投放市场,成交情况持续火爆。截至目前江苏、山东、河北、安徽等主产区临储小麦所剩粮源不多,江苏地区7月10日已投放完毕,山东地区8月21日后未有临储小麦投放市场,河北地区自8月份开始未有临储小麦投放市场。随着国家临储小麦库存的大量消耗,库存粮源的分布不平衡以及质量的层次不齐,导致其对区域性市场的调节能力下降,这将会留给市场价格上涨的机会。粗略估算,截至目前2012年及以前产国家临时存储小麦剩余量(含已交易未出库)1000-1200万吨,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2013年产国家临储小麦800万吨左右。

    四、供需格局主导后期走势 市场与政策博弈探寻缺口,近年来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率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所引发的消费结构升级拉动对肉、蛋、水产等的巨大需求空间。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2003-2011年,国内粮食生产累计增长33%;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速是生产增速的1.24倍。考虑到国内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推进,国内饲料消费将在未来15-20年内处于增长态势,小麦饲料替代已成为常态,以玉米、豆粕为代表的饲料原粮供需格局及价格将对饲用小麦的需求程度和行情走势产生深刻影响。据统计,我国小麦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由2005年的809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8000万吨,产能翻了一番;若将未纳入统计的小微企业及2012年以来新增产能计算在内,我国小麦粉加工产能更大。按照惯例,四季度小麦市场需求进入季节性旺季,面粉加工企业等用粮主体的采购需求将对小麦供给端施压。今年国内小麦市场无论在供给端和需求端方面都发生较大的变化,供给端进口小麦的大量增加、新季小麦的减产减质;需求端饲用小麦替代需求的下降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导致国内小麦市场阶段性供需格局频频转换。考虑到当前国内小麦市场供需格局,预计下一年度新小麦上市前,国内小麦市场或将产生供需缺口,尤其是区域性,这将引发小麦市场行情明显上涨,行情爆发时点需关注市场与政策博弈情况,尤其是政策调控的方式将引发市场购销主体的心理变化,进而引发采购与销售格局的转变,促使供需缺口的显现。

 

 

国内玉米市场多空因素并存 

                  2013-10-22 10:44 中华粮网 

    三季度,正值国内玉米市场青黄不接时期。按惯例,此阶段其价格将会坚挺上扬,但今年情况较为特殊,受制于去年东北玉米产量大幅增加,而今年上半年市场购销活动一直相对清淡,加之市场需求整体偏弱,玉米价格不涨反跌。虽然9月初,产区优质粮源供应量持续缩减,东北优质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且南方港口及部分销区也同步上扬,但仍未改变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整体偏弱局面。与此同时,国际玉米价格也创下年内新低。

    一、第三季度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回顾,7月份: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先扬后抑。其中:7月中上旬,国内玉米市场整体延续向上行情,与6月上旬相比,华北产区玉米涨幅最为明显达到100-200元/吨,东北产区涨势略缓在20-50元/吨。不过,鉴于国内饲料消费不及预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玉米价格上扬空间。截止7月中旬,吉林部分县(市)玉米收购价格(单位:元/公斤,下同)在2.14-2.30之间,其中榆树为2.16,价格与6月末持平;辉南为2.14,上涨0.02,涨幅为0.93%;梨树县为2.30,价格与6月末持平。吉林二等玉米出库平均价格(单位:元/吨,下同)为2270,黑龙江为2190,辽宁为2240,分别比6月末上涨20、40、10,涨幅分别为0.89%、1.86%、0.45%。销区广东为2500,上海为2500,福建为2500,上涨40、10、30,涨幅分别为1.63%、0.40%、1.21%。7月下旬,国内玉米市场不涨反跌。其中,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降幅集中在40-60元/吨,华北降幅60-10元/吨,这也暗示国内玉米市场“供不应求”格局的扭转。8月份: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呈现稳中下跌趋势。东北地区中央储备玉米开始轮出,华北玉米销售竞争压力不减。8月上旬,国内玉米市场走势相对平稳。8月中旬,市场供大于求压力显现,玉米价格稳步下跌。8月下旬,饲料需求呈现低位复苏,国内玉米市场跌势放缓,优质玉米抗跌性尤为明显,市场关注焦点开始较早转向新粮上市及其定价水平。截止8月末,吉林部分县(市)玉米收购价格(单位:元/公斤,下同)在2.14-2.34之间,其中榆树为2.16, 辉南为2.14,分别与7月末持平;梨树县为2.34,比7月末下跌0.02,跌幅为0.85%;吉林二等玉米出库平均价格(单位:元/吨,下同)为2240;黑龙江为2140,辽宁为2270,下跌40、50、10,跌幅分别为1.75%、2.28%、0.04%。销区广东价格为2450,上海为2490,福建为2460,下跌30、30、10,跌幅分别为1.21%、1.19%、0.40%。9月份:国内玉米陈粮购销已近收尾,随着南方及华北各地新季春玉米陆续收割上市,东北新季春玉米收割上市的帷幕同步拉开。按惯例来看,每年9月为玉米新陈对接时段,此阶段因新粮尚未上市、陈粮消耗殆尽,玉米价格多以上涨行情为主,但今年进入9月份以来,国内玉米价格表现却明显疲弱。不过,9月中旬,我国南方港口及销区玉米市场终于迎来久违的大涨行情,一日之内港口散粮报价暴涨60-80元/吨,并在此后一周内保持强势。简单来看,南方玉米到港量和需求此消彼长,港口库存下降是直接原因。无奈,我国上半年玉米饲料(禽流感与罕见高温等)和深加工消费(高成本)双双表现低迷已打乱市场原有的节奏,新季玉米上市在即更意味着此轮涨势难以维系太久。截止9月末,吉林部分县(市)玉米收购价格(单位:元/公斤,下同)平均在2.14-2.26之间,其中榆树为2.16,辉南为2.14,分别与8月末持平;梨树县为2.26,比8月末下跌0.08,跌幅为3.42%;吉林二等玉米出库平均价格(单位:元/吨,下同)为2250,比8月末上涨10,涨幅为0.45%;黑龙江为2140,与8月末持平;辽宁为2280,上涨10,涨幅为0.44%;销区广东为2600,上海为2610,福建为2580,上涨150、120、120,涨幅分别为6.12%、4.82%、4.88%。

    二、影响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政策因素

    1、临储玉米收购政策提前公布。7月3日,备受市场关注的有关2013年玉米收购指导的通知正式出台。具体内容为: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决定今年继续在东北等部分主产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并适当提高临时收储价格水平。2013年生产的玉米(国标三等)临时收储价格为:内蒙古、辽宁1.13元/斤,吉林1.12元/斤,黑龙江1.11元/斤,均比2012年提高0.06元/斤。相较以往,政策公布的时间明显提前,同时,这是有史以来唯一一次,国家在前一粮食年度公布玉米临储价格,且已明显向小麦、稻谷两大主要粮食品种靠拢,彰显国家对于玉米生产的重视。政策公布后,国内玉米市场信心有所恢复。

    2、东北临储玉米跨省移库启动。7 月份开始,东北临储 500 万吨玉米跨省移库正式启动。与此同时,吉林地储拍卖 2008 年和 2009 年玉米库存也拉开了地方储备玉米轮出的序幕。6-7 月开始,南方部分储备库开始轮出进口玉米,为东北临储玉米移库提前做准备;7 月中旬,华北部分地区国储玉米轮出,同时一些大型粮商因担忧后期国储轮出压力等因素加速出货,导致市场整体承压。当然,其对于东北新季玉米托底的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二)市场供求因素

    1、消费淡季限制普通玉米上行。一方面,今年入夏以后,随着深加工产品消费进入季节性淡季,除少数大厂外,中小深加工企业多处于停产状态,在产大型深加工企业也多有减产、限产,玉米需求相应下降;另一方面,国内畜禽养殖业也进入季节性调整阶段,家禽养殖补栏热情较低, 虽然自8月下旬开始,伴随着国内饲料销量环比增长,部分地区饲料企业玉米库存消耗量开始增加,加之中秋、国庆“双节”临近,节日效应提振下饲料需求增速加快,但国内禽类存栏量仍旧偏低,养殖业的恢复尚不能快速拉动玉米饲用需求大幅增加。总体而言,国内玉米饲料消费仍旧处于疲弱状态。

    2、国内优质玉米供应趋于紧张。今年国内玉米品质的结构性差异,即优质粮源比例低,低品质玉米比例较高,尤其是进入夏季以后因前期收获玉米水分不均匀等因素导致国内优质玉米供应趋于紧张。受此影响,南北港口霉变在2%以内的优质粮源更是“一粮难求”,而饲养业对优质玉米存在刚性需求,好粮价格上涨动力强劲。从后期供求关系来看,国内优质玉米供应可能再度转紧。

   (三)农业气象条件,极端天气对玉米产量影响有限。自今年7月份全国天气已开始呈现明显的“南旱北涝”的特征,并在8月份发挥到极致。在受灾最严重的黑龙江省,截至9月8日,农田受灾面积3897.31万亩,但因受灾区域集中在非玉米主产区,河流两旁玉米受灾严重,初步评估东北三省玉米因灾减产100万吨左右,对当地整体玉米产量并未构成实质性影响。总体来看,极端天气对于国内玉米整体产量影响有限,尤其是今年夏季东北高温、降水量偏多对于喜温的玉米作物而言利大于弊。

   (四)国际市场,国际玉米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三季度,国际玉米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其中:7月-8月上旬,是美国玉米拔节-抽雄-吐丝的关键期,在此期间,美国天气条件良好,有利于玉米作物生长。因此,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下跌。8月份,美国中西部大豆种植区天气较为干旱,对大豆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上升,带动玉米价格上涨。但玉米生长并未受太大影响,增产形势仍然良好,玉米价格冲高回落。值得一提的是,9月30日,美国农产品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12月合约跌至三年来最低441.50美分/蒲式耳(折合人民币1070元/吨)。12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210.7美元/吨,合人民币1296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951元/吨,比去年同期跌796元/吨。由于去年美国玉米生长期间天气干旱导致玉米价格创出纪录,本年度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增长,且今年玉米生长期间的天气明显好于去年,因此,产量能够得到保证。一系列利空因素致使美国玉米价格持续走低,并在三季度创出年度低点。

    三、四季度国内玉米市场形势展望,每年四季度都是全球农产品比较活跃的阶段,今年对于国内玉米市场而言更是不寻常的一年。临储政策提前公布、国内玉米预期增产、低价美国玉米进口方兴未艾以及宏观、微观因素导致玉米消费量增速放缓,国内玉米供求形势出人意料逆转。当前,主产区新季玉米已陆续收获上市,与去年相比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临储玉米收购政策提前公布;二是玉米总体产量、质量均好于去年;三是农民种植成本低于去年;四是开秤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后期伴随新粮的继续上市,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又将如何演绎也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市场广泛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掌握的情况,就新粮上市后国内玉米市场形势作以简要分析预测,仅供参考。

    1、国内玉米丰收预期较强。今年,尽管受播种延迟及南旱北涝影响,但玉米生长期间天气条件较好,病虫害防控及时,国内玉米丰收预期较强。据有关部门预计,201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5690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660千公顷,同比增幅1.9%,预计2013年全国玉米产量21500万吨,增产938万吨,增幅为4.6%,东北四省区增产占全国增量的60%以上。去年新产玉米上市后,市场供应已出现由偏紧转为宽松的苗头,今年国内玉米再次丰收,在进口压力持续、需求疲软前提下,新粮批量上市后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格局将有所显现。

    2、国内玉米需求保持低速增长。2013/14年度我国玉米消费预计低速增长,基于2012/13年度国内玉米消费非常疲软,加上国内宏观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对消费的影响逐步加强,玉米消费增长速度略好于上年。据有关部门预计,2013/14年度国内玉米总消费为19979万吨,较2012/13年度增加979万吨,增幅5.2%。其中,预计饲用消费为12500万吨,较上年增加700万吨,增幅5.93%,高于本年度的4.42%的增长速度。预计工业用消费为5500万吨,较上年增幅3.8%,高于本年度的-7.0%的增长速度。食用消费预计为1816万吨,较上年增幅4.4%。2013/14年度我国饲料粮需求增长态势有所放缓,结构上玉米饲料消费增长仍受益于小麦饲料消费的下降。在小麦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小麦替代玉米的价格优势减弱,小麦饲用量预计减少。预计2013/14小麦市场年度(2013 年6 月-2014 年5 月)我国饲料小麦消费为1650万吨,较上年减少450万吨,减幅21.4%。在上年度经历了大量缩减之后,小麦饲料消费难以继续大减。

    3、新粮开秤价格低于去年水平。10月份,我国进入新陈玉米使用交替阶段,华北、东北部分用粮企业开始挂牌少量收购新季玉米。不过,对于东北玉米而言,由于今年市场供求格局的转变,市场看跌预期较为强烈,东北部分深加工企业开秤价格同比偏低,且目前上市量十分有限。以吉林长春地区为例,2012年开秤价格定在2160元/吨,目前新玉米收购价格为2100元/吨,较上年同期开秤价格下滑60元/吨。同时,由于今年东北深加工开秤价格较去年较低的趋势,部分贸易商也表示了谨慎的态度。部分贸易商认为,今年受到消费扩增不明显以及丰产的预期,不仅今年开秤低于上年,而且开秤之后价格出现反弹概率也非常小。与此同时,10月中旬开始,东北、华北北部迎来较强冷空气,局部气温降至零度以下。与天气类似,东北新季玉米收购遭遇寒潮,尤其是在吉林、黑龙江地区。在这一情况下,多数民营粮商因考虑东北新粮增产、前期国储库存庞大继续大量收购难度较大慎于加入收购队伍。

    4、农户惜售心理仍较为明显。据了解,今年农户惜售心理仍较为明显。一方面,今年玉米水分低、宜存放,加之质量好,收获后农民惜售较为明显;另一方面,虽然去年玉米上市后价格一路走低,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农民今年的惜售,大部分农民并不认可当前的市场价格。除了有还贷等压力的农民愿意现在出售玉米以外,很多农民表示要在明天开春后才会考虑卖出玉米。  

    5、新季优质玉米供应倚重东北。根据有关部门考察,今年华北玉米质量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尤其是华北产区玉米生长前期遭遇多雨、后期干旱与罕见高温(尤其是在抽雄期),严重影响今年玉米生长期的基本气候条件要求。综合评估来看,今年华北玉米容重较去年平均下降一个质量等级,可用于猪料的比例大大下降。如此看来,对于新季优质玉米供应我们只能更多地期许东北产区能有一个好收成。若因后续不利天气影响导致东北玉米上市延迟,或品质下降,则国内优质玉米价格强势相应延长,但难敌季节性上市的压力。

     6、我国远期玉米价格压力增加。今年7月份以来,美国天气有利玉米生长,未现去年创纪录高温干旱天气,美国玉米价格承压下行并创新低,与此同时,新作玉米进口成本跌破2000元/吨,与广东港口玉米成交价有高达500元/吨左右的价差。高价差在7月中旬再次吸引了国内进口。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中国已买入美国远月船期玉米70-71船,共计420万吨以上。由于这些船货集中在今年四季度到货,后期到货压力不言而喻。同时,在今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创下1936年以来纪录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储拉开进口大幕之后仍有可能继续购买廉价美国玉米,中国远期玉米价格压力增加。综上所述,四季度,国内玉米市场多空因素并存。一方面,国内玉米市场丰收预期较强,总体供应相对宽松。在北方玉米上市高峰压力之下,其价格下行压力不减;另一方面,临储收购政策提前公布,且较去年有所提高,加之农户较为惜售,对玉米价格底部仍有支撑。初步预计,随着新粮的不断上市,东北玉米价格在托市政策支撑下回落空间不会太大,加之四季度饲料原料需求上升(元旦、春节集中备货期),阶段性价格高点可能出现;华北玉米则因缺乏政策扶持走势更弱,当然其具体价格水平需取决于新季玉米最终的收获产量和质量的情况。

 

 

10月22日湖北武汉玉米价格稳定 

                        2013-10-22 08:15 中华粮网 

    中华粮网消息:10月22日,湖北武汉玉米价格稳定。当地饲料加工企业河南玉米到厂价为2350元/吨,水分14%,价格相对稳定。

 

 

区域行情:24日国内各地区菜油类市场最新行情  

                 2013-10-24 10:23 来源:中华油脂网 

   江苏 ,10月24日,江苏地区菜油行情维持平稳。菜油出厂报价集中在8550-9100元/吨,较昨日持平;其中:常州溧阳地区菜油出厂报价8800元/吨,较昨日持平;盐城市场上菜油出厂报价9100元/吨,较昨日持平;扬州江都地区菜油出厂报价8550-9100元/吨。南通地区油厂菜油出厂报价在9100元/吨,维持平稳,走货甚少;东台地区油厂菜油报价维持在8550-9100元/吨,较昨日持平。泰兴地区来宝四级菜油9100元/吨,价格平稳,走货甚少。

    安徽,10月24日,安徽地区菜油行情稳中有跌。昨晚美豆油、原油纷纷再跌,今日大连盘豆油、郑商所菜油也继续下跌,给国内菜油现货市场带来利空,局部厂家下调菜油出货价格。国产四级菜油出厂报价集中在9300-9400元/吨,较昨日跌50元/吨,滁州凤阳地区国产四级菜油出厂报价9300元/吨。滁州定远地区国产四级菜油出厂报价9400元/吨,较昨日跌50元/吨。巢湖地区菜油主要交国储。合肥肥东地区品质好点的国产四级菜油惜售高报9800-9900元/吨,难以成交,货源紧张。

    湖北,10月24日,湖北地区国产菜油报价在9000~9500元/吨,混合菜油报价9400元/吨~9500元/吨,整体走货情况不理想。襄阳地区四级菜油9000元/吨。洪湖市洪湖浪米业公司一级和四级菜籽油出厂价分别为9500元/吨和9900元/吨。孝感地区四级菜油在9000元/吨。荆州地区中粮贸易四级菜油9300元/吨,国产四级菜油报价9100元/吨。松滋地区油厂国产四级菜油9400元/吨。黄冈中粮四级菜油9500元/吨。老河口奥星菜油报价9000-9500元/吨,荆门周边地区四级菜油出厂报价9200元/吨,较昨日持平。宜昌枝江地区新菜籽压榨的四级菜油出厂报价9500元/吨,较昨日持平。

 

 

上海米市悄然生变 龙头粮企渐占上风  

             来源:粮油市场报  2013-10-23 13:20:25  

    又逢新米上市,作为特大型的粮食消费城市,上海市场一向是各地粮食企业“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上海市民消费需求发生转变,习惯于在超市里购买大型粮食企业的品牌大米。与此同时,当地的大米市场也悄然生变,批发市场的大米销量逐年减少,大型粮食企业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该市粮食系统一位人士介绍,市场上本地大米供应在60万吨左右,占到整个市场20%左右。因此,上海市场的大米八成来自外省市。据了解,传统上,上海市场的大米主要来自周边的江苏、安徽等地,其中江苏大米所占份额最多。不过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城市进程的加快,其在上海市场的份额减少,而以黑龙江大米为代表的东北大米上升势头迅猛。目前,从主要来源地来看,来自江苏的大米依然占据着首位,东北大米紧跟其后,这两者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其他各地的大米各自占有一定的份额。尽管上海市场的大米消费总量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但业内人士估计,本市大米年总消费量在260万吨左右。这些年,上海的人口一直处于增长之中。随着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大米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虽然本市的大米需求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逐年增加,但上海居民人均大米消费量从多年以前就出现了下降趋势。“生活条件好了,作为主食的大米的消费量下降是必然的。目前本市城镇人均日消费在0.5斤左右。”该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食品结构不断改善,食物品种日趋丰富,大米消费量下降是一个正常的趋势。到超市买小包装大米、买品牌大米,已成为越来越多上海人的习惯。需求的变化,也带来了市场格局的改变。据了解,上海的大米市场大致上可以说是“三分天下”:其一是十大粮食批发市场;其二是大型粮食龙头企业;其三是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从变化趋势来看,这些年来粮食龙头企业的所占份额正在逐年上升,而批发市场所占的份额正在下降。”一位业内人士表示,5年前全市粮食批发市场的大米年批发量占全市大米年销售量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点,为55%;此后大米批发市场份额逐年减少。从近3年上海包装大米数据来看,知名品牌的整体市场份额快速上升是显著的市场特征之一,此外,乐惠、光明这两大品牌在3年中连续拿下第一、第二的市场占有率。

 

 

明年上半年籼稻市场或将摆脱弱势格局  

                 来源:中米网  2013-10-24 13:16:20  

    10月份中晚籼稻上市之后,市场籼稻供应充裕,价格难有起色。托市收购“冻结”市场有效流通粮源,加上减产影响,2014年上半年籼稻市场或将摆脱弱势格局。2013年稻谷产量同比减少0.7%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供需报告预计,2013年全国稻谷产量为20275万吨,较上月上调75万吨,但仍较上年减少149万吨,减幅0.7%。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今年7月以来南方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单产减少。预计2013年稻谷平均单产为6.662吨/公顷,较上年下降0.115吨/公顷,减幅1.7%。主要减产品种为中晚籼稻。9月份南方中籼稻大量上市,收获期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稻谷收割以及晾晒。9月底至10月中旬,东北粳稻开始集中收获。与去年收获期台风及降雨气候不同,今年东北收获期以晴好天气为主,稻谷倒伏及收割损耗较少,丰产形势逐渐明朗。南方晚稻处于乳熟-蜡熟期,将于10月底11月初收获上市,月内气候有利于稻谷成熟和质量、产量的恢复。

   年度价格高点难以突破上年,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3/2014年度早籼稻价格区间为2550~2700元/吨,与上年度运行区间基本一致;中晚籼稻价格区间为2550~2750元/吨,价格低点较上年度上调50元/吨,价格高点与上年度一致。2013年余下时间,籼稻价格难有起色,预计到2014年上半年籼稻价格开始上行。南方早籼稻托市收购于9月份结束,10月份早籼稻价格略有下降,为2600~2640元/吨。10月份中晚籼稻上市之后,市场籼稻供应仍然充裕。中晚籼稻托市收购启动,市场价格将筑底。截至10月中旬,湖北已收购托市稻谷66万吨,安徽托市收购105万吨,四川15万吨,河南、江苏尚在统计中。加上早稻550万吨,共计约750万吨,占商品籼稻的10%。托市收购“冻结”市场有效流通粮源,加上减产影响,2014年上半年籼稻市场或将摆脱弱势格局。预计2013/2014年度粳稻价格运行区间为2900~3100元/吨,价格低点较上年度提高,价格高点较上年度下降,运行区间收窄。主要制约因素有两点:一是托市价提高抬升市场底部价格;二是粳稻持续增产,维持供过于求格局,国家仍掌握1000万吨以上的临储及托市粮源,调控市场的能力较强,市场价格难有大幅起落。2012/2013年度大米进口下调,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预计,2012/2013年度(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我国进口大米217万吨(按70%出米率计算,折合稻谷310万吨),较上月下调28万吨。从今年5月份开始,单月大米进口量同比减少,近几个月进口量下降至10万吨附近。

   2012/2013年度前11个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204万吨。2012年3月份以来,随着越南、巴基斯坦大米到港价格远低于国产籼米价格,我国大米进口骤增,单月进口持续在10万吨以上,去年5月进口高峰达到43万吨。在利润的驱动下,边贸和走私量显著增加。相关调研显示,保守估计今年1~7月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我国的东南亚大米在160万~200万吨之间,高于同期正规渠道146万吨的进口量。进口对国内籼米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国产籼米销售困难,储备库轮换亏损严重。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大米进口的管理:严格进口配额的发放,规范边贸流通,打击非法走私等等。通过多种措施,进口大米略呈减少趋势。10月中旬,越南5%破碎大米到我国广东港口完税价3161元/吨,国产早籼米广东市场批发价3640元/吨,两者价差479元/吨。预计未来单月大米进口量为10万吨左右。

   东北仓容压力仍然较大,东北新稻上市量增加,收购趋于活跃,圆粒粳稻到厂价2900元/吨(折标)同比低开。加工及贸易企业普遍对后市行情较为悲观,当前采取较为一致的策略是低价收购粮源,等待11月中下旬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转为托市粮源。由于托市价格为3000元/吨,预期能获取一定利润,但是必须注意到今年东北地区仓容压力较大。2012年东北地区临时存储玉米收购量逾3000万吨;2011年国家收购临储粳稻823万吨,2012年托市粳稻382万吨。2012年,东北粳稻已经跨省移库208万吨。今年7月份开始,玉米执行跨省移库500万吨(仍在进行,尚未完成)。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今年第三批政策性粮食移库计划,其中包括2012年产最低收购价粳稻43万吨,2011年或2012年中央储备粳稻3万吨。即使上述移库顺利完成,东北临储及托市粮占库规模仍在3400万~3500万吨,对新粮托市仓容构成较大压力。

   东北粳稻上市增加开工率回升,目前,东北地区粳稻上市量逐渐增加,价格稳中略有下降,中小型加工企业开工率回升。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出米率62%~63%、水分含量16%以内的新产普通长粒水稻收购价格为2860~2900元/吨,色选不抛的新产普通长粒大米出厂价为4300元/吨,较上周末下降40~60元/吨;油糠出厂价为1820元/吨,碎米出厂价为2300元/吨,价格平稳。建三江地区出米率69%以上、水分含量16%以内的新圆粒水稻收购价格为2820~2840元/吨,抛光色选新产圆粒大米出厂价为3960元/吨,油糠出厂价为1600~1660元/吨,稻壳出厂价为200元/吨,价格均稳定。吉林出米率70%、水分含量16%的新产超级稻收购价为3200元/吨,抛光色选的新产超级稻米出厂价为4600~4640元/吨,与上周持平。

   安徽收购中晚籼稻托市占六成,安徽省9月25日启动中晚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确定728家中晚稻最低收购价委托收购库点。截至10月12日,全省累计收购中晚籼稻168.6万吨,同比增加78.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118.2万吨,同比增加67.2万吨;托市收购105.4万吨。目前全省中晚稻主产区收购渐入高峰,收购价格平开稳走,收购进度加快,市场秩序良好。当前安徽省国标三等中晚籼稻收购价格稳定在2700元/吨左右,较启动托市前上涨80~100元/吨。从稻谷质量来看,当前中晚稻产量和质量略好于前期。据了解,芜湖、安庆、宣城市入库的中晚籼稻出糙率达75%以上、整精米率达44%以上。

   湘赣地区中晚稻价格成洼地,湖北、安徽、四川、江苏、河南等省宣布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以来,稻谷收购数量同比加快,价格回升企稳。上述启动托市收购的地区,粮库及代储点普通三等中晚籼稻收购价陆续上调至2700元/吨,市场收购价格略低于储备库价格,为2640~2700元/吨。湘赣地区中籼稻种植面积较小,以双季晚籼稻为主。晚籼稻大量上市时间在10月底至11月初,当前两省最低收购价预案尚未启动。受此影响,湘赣地区中晚籼稻收购价走势疲弱,且由于局地仓容紧张问题仍然突出,当前价格已大幅低于2700元/吨的最低保护价。江西南昌地区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在2540元/吨左右,水分15%,出糙率70%,较上年同期低60元/吨,折干后较托市价低100元/吨;稻谷黄花粘收购价2600元/吨,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500元/吨。湖南长沙地区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520~2540元/吨,较上年同期下降60~80元/吨。

   印度大米库存总量2300万吨,印度食品公司最新报告显示,截至10月1日,印度大米库存总量为230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5%,也比上月减少13.5%。不过目前的大米库存仍是缓冲库存的3倍。截至10月1日,印度粮食库存总量为574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2%。印度新季作物播种进度同比加快。截至目前,印度主季稻米播种面积已达3790万公顷,比上年同期的3730万公顷增长2%左右。包括稻米和其他农作物在内,夏粮播种总面积已达1.049亿公顷,比上年同期的1.005亿公顷增长4%。

泰国印度大米价格保持稳定 

                       2013-10-24 09:06 中华粮网  

   泰国大米出口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其中破碎率5%大米价格为每吨405到415美元,与周二持平。泰国破碎率25%大米报价约为390-400美元,与周二持平。泰国蒸谷米报价约为435-445美元,与周二持平。印度大米出口价格保持不变,其中破碎率5%大米价格为每吨410美元到420美元,比巴基斯坦同等规格的大米价格高出35美元。印度破碎率25%大米报价为370-380美元,比巴基斯坦同等规格的大米价格高出35美元。印度蒸谷米价格约为每吨390-400美元,比上周五跌了15美元,也比巴基斯坦同等规格的大米价格便宜3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