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亿斤新建仓容重点倾斜东北
2014-08-20 11:21 来源:中华粮网
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东北再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8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对吉林、黑龙江等粮食仓容紧张地区,抓紧进行跨省移库腾仓。下一步全国新建1000亿斤仓容重点向东北地区倾斜,争取用2~3年基本解决东北地区粮食仓储难问题。
同时,畅通“北粮南运”,加强运粮通道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粮食型装车点建设,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和节点布局。
实际上,伴随着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连年增产,粮食储存库容问题已经愈加凸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周春玲就提案加大粮食仓储设施投入。据其测算,仅以黑龙江为例,到2015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预计将达到1500亿斤,按照国家给黑龙江省确定的1:0.6的仓粮比计算,该省还需要粮食仓容900亿斤,但其现在有效仓容仅有600亿斤,缺口尚有300亿斤。
新建仓容向东北倾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然而年年拔高的粮食产量,愈发使得东北地区库容紧张问题凸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开春以来,粮食市场持续低迷价格、外销和加工需求不足,黑龙江、吉林已经出现了历史最大库存量,而政策性收储主体有效仓容和烘干能力的不足,又导致储粮安全形势渐趋紧张。
粮食市场的低迷景象至今仍在延续。吉林省粮食局数据显示,在每周举办的临储玉米竞价交易会上,8月4日~8月8日的周交易会出现了今年竞价以来最为低迷的现象:深加工企业成交锐减,省内深加工企业成交数量仅为1.6万吨,是历次成交最少的一次。
8月15日,在为尚未成熟的吉林秋粮找“买家”的交易会上,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透露,“吉林省目前有效仓容375亿斤,按照国家到2020年基本消灭不合理露天储粮的要求,吉林仓容缺口270亿斤。”事实上,在吉林,粮食露天存储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70%的收储玉米都露天存放,带来严重的粮食质量保存问题。
由于吉林不产夏粮,韩福春表示,吉林全省的粮食收购数量、粮食库存在4月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企业库容已超负荷运转,亟须超前运作,解决好今秋新一轮粮食收购入库问题。
《意见》明确,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14亿元,支持东北地区新建64亿斤粮食标准化仓储设施和一批散粮物流设施;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维修改造200亿斤仓容危仓老库。改革创新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地方和社会建仓积极性,鼓励支持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储粮。同时,对吉林、黑龙江等仓容紧张地区,抓紧进行跨省移库腾仓。下一步全国新建1000亿斤仓容重点向东北地区倾斜,争取用2~3年基本解决东北地区粮食仓储难问题。
韩福春表示,在全国1000亿斤的仓容计划里,吉林省计划建设100亿斤。但记者发现,即便如此,吉林省的仓容缺口都还有170亿斤。
“移库腾仓”布局北粮南运
解决仓容紧张需要多管齐下。《意见》指出,还将畅通“北粮南运”渠道,加强运粮通道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粮食大型装车点建设,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和节点布局。
近30年来,我国“北粮南运”的粮食分布格局逐渐形成。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大粮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粮食总产达到2904.74亿斤,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两成以上。
“东北粮食产量举足轻重,全国50%以上的粮食增产来自黑龙江,2013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排全国第一。”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南方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太快,使得耕地减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北粮南运的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目前粮食调出省(区)只有5个,而东北地区占3个。”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曾对媒体表示,东北地区已成为我国粮食产量的“蓄水池”和“稳压器”。
李国祥的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2010年,我国粮食的供求格局已大致形成:当前粮食供给有余的主要是东北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冀鲁豫区(河北、山东、河南),长江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西北区(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新疆),供给平衡略有余,供给不足的主要有东南区(福建、广东、海南、江苏、上海、浙江)、京津区(北京、天津)、青藏区(青海、西藏)和西南区(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重庆)。
其中,东北区、冀鲁豫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保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南区、京津区则相反,供求失衡日益严重,自给能力不断下降。这种分化最终导致了“北粮南运”这一格局的形成。(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1000亿斤
2014-08-20 09:39 来源:中华粮网
8月14日至8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粮食安全政策伙伴关系机制(PPFS)2014年高级别对话会议及全体成员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把节粮减损作为确保各经济体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明确提出,至2020年,努力使亚太地区粮食损失浪费总量减少10%(同比2011至2012年度)。
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近年来大力推动粮食节约减损,为确保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节粮减损等不得
我国粮食损失浪费惊人,据国家粮食局最新统计,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1000亿斤,相当于1.5亿亩良田产量。
在刚刚结束的APEC粮食技术、设施和资源展览会上,湖北叶威粮油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台虽然布置在一个不显眼处,然而,他们的机械化粮食周转储存仓的展板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该公司副总经理蔡军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生产仓容为1吨的科学储粮仓和仓容为300吨至400吨的机械化粮食周转储存仓。机械化粮食周转储存仓的出入仓作业系统,由清理筛、输送机、卸粮机、通风风机、地笼和粮情检测等设备组成,方便粮食进仓、出仓作业。储存仓底部有“人”字形通风槽与通风风机相连的通风系统,确保粮食仓储安全。“近年来粮食规模化种植发展迅速,农户储粮方式有了新变化,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粮食加工企业经常需要短期储粮。机械化粮食周转储存仓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短期储粮的需求。经过试验,采用这种储存仓储粮基本达到无害虫、无霉变、无鼠害,农户储粮损失能由原来的平均6%以上下降到1%以下。”蔡军说。
蔡军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把公司的科学储粮技术介绍给亚太经合组织其他经济体,为促进亚太地区粮食节约减损发挥一定的作用。此次展会上,我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充分展示了在节粮减损方面的成就,让前来参观的各经济体代表分享了我国在节粮减损方面的经验。
亚太地区粮食供需形势将长期处于紧平衡,受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的硬约束,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APEC经济体内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粮食安全仍面临很大威胁。与此同时,亚太地区粮食浪费严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亚太地区近30%的粮食在收割与配销环节被损耗。生产规划不科学、未能妥善储存、运输系统薄弱等,是造成粮食损耗的主要原因。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若不坚决遏制粮食损耗,亚太地区粮食供需矛盾将加剧,推行粮食节约减损刻不容缓。
我国作为亚太地区头号人口大国、粮食消费大国,在确保亚太地区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但是,我国粮食损失浪费惊人,据国家粮食局最新统计,每年粮食产后损失浪费超过1000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9%以上,相当于1.5亿亩良田的产量。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粮安工程”,加强粮食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了节粮减损能力。今明两年,我国将在东北和南方粮食主产区建设1000亿斤仓容,这将大大减少粮食主产区储存环节的损失浪费。
减损技术待提高
我国在粮食储存中广泛采用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取得明显成效。
我国粮食的损失浪费,主要发生在粮食储运、加工等环节和餐饮消费等方面。推行先进实用的节粮减损技术,是降低粮食产后损失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粮食部门在粮食收购、储运、加工等环节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粮食减损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农户素有储粮的传统,但因为储存条件落后,每年损失粮食达400亿斤。近年来,我国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为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仓,截至2013年底,粮食部门为全国26个省(区、市)配置了677万套标准化储粮装具。据测算,专项配置的储粮装具可储存粮食约1300万吨,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85万吨。
霉变也是粮食产后损失的主因之一,我国每年因霉变造成的粮食损失达420亿斤。粮食霉变多是由烘干机械化水平低造成的。因此,推广粮食烘干机械和技术可有效降低粮食损失。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粮食烘干机械的需求大幅增长。黑龙江克东县昌盛乡安全村现代农机合作社去年建设了具有3万吨仓容能力的粮库,还安装了日烘干能力达200吨的烘干塔,除了烘干合作社生产的粮食,还能为周边农民提供服务。
我国在粮食储存中广泛采用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系统解决了储备粮防霉保鲜、虫害治理和降耗减排等问题。据了解,“四合一”储粮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1000多个中央储备粮库(6000多万吨仓容),创造经济效益逾400多亿元,使我国储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80%左右的粮食是以散粮的形式储存在仓库里,但粮食散装、散卸、散运比例偏低,整个运输环节粮食损失较大。因此,在粮食物流环节,要大力推广“四散”(散装、散卸、散存、散运)技术,完善散粮发放、接卸、运输设施,减少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浪费。
在粮食加工环节,由于加工粗放、成品粮过度加工等原因,浪费严重。据测算,我国每年加工环节浪费的粮食达150亿斤以上。今后,要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着力减少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
让节粮成为习惯
在全社会形成节粮减损的社会风气,需要深入推进节粮减损示范工程和专项行动,形成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记者在中粮集团健康营养研究院餐厅用餐时,看到分餐台上一个纸牌上写着:节约粮食是一种气质。中粮集团通过这种方式时刻提醒员工节约粮食,并把节约粮食转化为员工的一种内在修为。餐饮浪费是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重要原因,我国每年餐饮浪费达2000亿元。减少餐桌上的浪费,是粮食节约减损的重要手段。
“我国粮食浪费严重,倡导粮食节约减损,应该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通过制造和推广科学储粮仓,降低仓储环节的粮食损失浪费,还要通过产品销售传递一种节粮减损的理念。”蔡军说。
要把节约粮食变成一种习惯甚至一种理念,以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为此,国家粮食局每年开展“节约一粒粮”公益宣传活动;每年组织“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等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爱粮节粮”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等活动,唤起每一个人的爱粮节粮意识,引领带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
曾丽瑛说,在全社会形成节粮减损的社会风气,还需要深入推进节粮减损示范工程和专项行动,继续扩大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实施范围,大力推进粮油适度加工和副产物高效利用,通过科技节粮减损,科学膳食,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民参与的节粮减损长效机制。(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家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成交突破600亿斤
2014-08-22 08:40 来源:中华粮网
国家粮食局网站周四消息称,为加快主产区促销腾仓,缓解粮食收储压力,2013年产东北秋粮收购期结束后,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国家政策性粮食销售力度,从5月份开始相继启动大豆、玉米、稻谷竞价销售。截至8月19日,已累计循环投放2518亿斤,成交603亿斤。
分地区看:黑龙江、吉林、江西、湖南等收储压力较大的地区分别成交153亿斤、125亿斤、28亿斤、17亿斤,占总成交量的54%。分品种看:玉米、稻谷、小麦、大豆分别成交441亿斤、70亿斤、52亿斤、40亿斤。(来源:搜狐财经)
政策热点:棉花补贴细则或将出台
2014-08-22 09:01 来源:中华粮网
南疆地区部分棉花企业近日反馈,已接到关于目标价格信息采集等相关培训的通知。分析人士指出,新棉上市临近,结合8月底国储棉将停止投放的情况,相关培训通知或预示着下周2014年新疆棉花直补细则将发布。内地棉花相关政策或也将于近期公布。卓创棉花分析师孙立武认为,新疆棉花按照面积和产量相结合进行补贴的可能性较大。
疆棉直补细则将明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将正式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三方面联合下发通知,明确试点地区今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不过,尽管目标价格已经制定,但实施细则尚未公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改委近期下发的《兵团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按照国家棉花价格标准,按照“价补分离”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依照目标价每吨19800元的差价进行补贴,兵团将逐级兑付补贴款到植棉户手中。
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六项具体措施:一是严格对面积、产量统计、公示;二是规定兵团植棉者种植的棉花必须交兵团轧花厂才能获得补贴;三是明确兵团皮棉产量测算、核定、报送责任和程序;四是规范种植户凭轧花厂出具的籽棉收购结算票据向团场申请发放补贴,团场按照种植者实际交售的籽棉量进行补贴资金兑付;五是制定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加工企业加工资格认定标准、流程和退出机制;六是进一步发挥兵师棉麻公司营销网络体系作用,加大营销力度。
内地棉市局面更复杂
相对而言,内地棉花市场将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
近期郑棉CF1501合约在14000-15000元/吨波动,市场对下一年度的棉价区间已基本达成共识。目前内地主要棉产区棉花长势良好,黄河棉区、山东、河北棉区采摘时间有望提前3-5天。
不过,由于政策迟迟不明确,加之今年是重回无收储时代的第一年,棉花市场各主体观望情绪浓厚,棉企普遍按兵不动,至今没有明确的入市意愿,内地籽棉交售启动时间或将有所推迟。
据监测,内地67%的棉企计划在9月中旬后甚至10月份入市,且63%棉企认为开秤价在3.0-3.5元/斤。山东省德州市棉花协会相关工作人员分析认为,今年9月份新棉上市后,如果籽棉价格低于4元/斤,棉农会严重惜售,同时会造成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滑。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内地棉花收购完全面向市场,目前的价格将会造成棉农惜售,在国储棉停止投放期间,市场棉花供应或会出现一定波动。
中国棉花协会副秘书长王建红此前曾透露,国家决定对新疆以外地区棉花种植业进行一定补贴。随着内地棉花补贴相关政策的出台,预计市场后期走势或将明朗。(来源:中国证券报)
产业动态:湖北油菜有望计划实行目标价收购
2014-08-19 14:14 来源:中华油脂网
从全省油菜生产工作会议上获悉,明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在湖北省和部分油菜主产区,计划实行油菜目标价收购。
这一政策以油菜种植成本和农民合理收入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确定目标价,并以市场形式进行动作。当市场高于目标价,国家不予补贴;低于目标价,国家给予补贴,低多少补多少,直接补给农民。
据了解,目前农业部正在调研,湖北省已派专家参加,省油菜办已安排五个县市开展油菜成本调查,计划今年9月份向农业部提供调查报告。
省油菜办主任甘玉华表示,如果油菜实行目标价,可以保护油菜主产区,放开分散产区。国家保障主产区油菜种植户的收益,农民不怕压价,种植积极性也会高些。
今年湖北全省油菜籽价格普遍比去年低0.1元/公斤至0.2元/公斤,原因之一是油菜籽质量比去年稍有下降;其二是中储粮收购标准较为严苛,油菜籽三级标准为含油量38%、水含量8%、杂质含量3%,水含量超一扣二,杂质含量超一扣三,去年是超一扣一。
江西破解早稻收购仓容难
2014-08-20 09:56 来源:中华粮网
江西省在今年早稻收购中,针对仓储不足等困难,及早采取措施破解仓容难题。从7月28日起启动早稻收购,截至8月15日,全省共收购托市早稻109.4万吨,占全国早籼稻托市收购量的61.2%。
今年江西早稻收购面临较大困难,一边是受低价进口大米冲击,原粮与成品粮、产区和销区的市场粮价倒挂,稻谷销售不畅;一边是连年稻谷托市收购政策导致国有粮食企业库存高企,收购仓容严重不足。据悉,5月底,江西省仓容缺口达180万吨,而且分布极不平衡,部分主产县(市、区)只能满足50%左右的收购量。部分仓容年久失修,条件较差,储粮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针对存在的问题,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前部署,统筹协调中储粮江西分公司以及各市、县(市、区)努力解决好收购仓容问题,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托市粮跨省移库计划、中央预算内资金建仓项目等政策支持,利用“拍、调、销、修、建、租”等综合性措施有效地破解了仓容难题。
拍。5月底开始对去年收购的托市和进口玉米、跨省移库玉米进行拍卖销售,重点加大对主产县(市、区)政策性粮食拍卖力度,严格落实竞价销售交易规则,协调拍卖成交方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出库。目前为止,托市稻谷、临储玉米竞价销售累计成交140万吨,实际出库55万吨。
调。加大与铁路部门协调,落实运输计划,对移库调出粮食做到优先配车、装车和挂运。密切与广东、贵州、广西、浙江等粮食调入方联系,确保接收能力。截至7月底,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全面完成16.6万吨托市稻谷跨省调运计划。
销。在购销倒挂、轮换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紧贴市场加大中央储备稻谷轮换销售。目前累计轮换销售61.7万吨,进度比上年同期快10个百分点。同时,加大库存商品销售,抓紧做好稻谷串换销售。
修。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督促国有粮食企业抓紧维修“危仓老库”,有条件的库点搭建仓间罩棚,并配齐必要的除杂、检验、计量称重器具和安全生产设施设备。
建。加快中央预算内资金建仓项目建设,2014年39.5万吨建仓项目全部开工,年底将全面竣工,部分仓容可用于秋粮收购。2015年40.3万吨提前建仓项目正在推进。
租。对个别仓容缺口较大的地方,积极租赁收储条件和资信状况较好的社会仓容,目前中储粮直属库已租赁民营企业仓容33万吨。制定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由地方政府牵头、财政担保,允许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租仓收购。
此外,江西部署各委托收储库点大力推广非现金结算,主动开展预约收购,做到早开门、晚关门,尽量避免过夜粮、压车粮,防止出现无故停收、限收、拒收现象。
中储粮江西分公司工作人员表示,随着收购高峰期的到来,下一步将加快政策性竞价销售、适当增加委托收储库点、及时启动收购应急预案,并切实加强收购环节管理、质量验收和监督检查,确保执行政策规范、储粮管理安全。(来源:人民日报)
米企采购谨慎 早稻收购进度慢于去年
2014-08-21 09:19 来源:中米网
国内早籼稻已进入集中收购期,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启动的支撑下,早稻价格普遍较前期上扬,但收购主体为单一的国有收储企业,民营企业心态普遍谨慎,导致早稻收购进度明显慢于去年同期。
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地区已全部启动预案。国内早籼稻市场已经进入集中收购期,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策市”特征较为突出。而整体稻米市场购销表现依旧平平。
早稻价格上扬收购进度放慢
从价格上看,具有国家政策性早稻收购资格的粮库和代收点的收购价均达到了1.35元/斤。监测显示,江西地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按国标收购早籼稻价格为1.35元/斤,民营企业则根据质量而定,其中13.5%~15.5%含水的早籼稻收购价1.28~1.35元/斤;湖南益阳地区水分14%左右的普通新季早稻收购价在1.30元/斤左右;安徽地区新季稻谷农村经纪人收1.28~1.30元/斤,收储企业按国标收新季早稻到库价1.32~1.35元/斤。市场价格普遍较收购初期上扬。
从收购结构上来看,收购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的贸易商以及加工企业采购谨慎。因此,今年早籼稻收购进度同比落后。根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截至8月5日,江西、湖南等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17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46万吨,减幅为58.57%。
政策粮整体成交少粳稻略增
截至8月11日,国家临时存储东北粳稻已进行了13次拍卖,南方稻谷进行了11次拍卖。政策性稻谷投放量(不包括挂牌交易)已接近3000万吨,而成交量不足330万吨。其中,东北粳稻成交量为68万吨,南方早稻成交9万吨,中晚稻成交226万吨,南方粳稻成交36万吨。
进入8月份,南方稻谷和东北粳稻的成交情况出现变化,一方面,南方稻谷无论总成交比率还是绝对成交量上都呈下滑趋势,这主要因为南方地区经过连续拍卖之后,中晚稻相对短缺的情况有所缓解;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粳稻成交比前期略有增加。
监测显示,7月底8月初,随着粮源持续消耗,东北地区加工企业库存较前期明显降低,补库意愿增强,从国家竞价销售平台的采购数量增加。8月4日政策稻谷成交量4.34万吨,为黑龙江地区自拍卖以来的最高成交量。但由于终端市场消费低迷,加工企业坚持随购随用的经营策略。
销区大米市场价格保持稳定
监测显示,北京市场东北圆粒大米批发价4440~4540元/吨,长粒大米批发价在4880元/吨左右。上海市场江苏产优质粳米批发价4500~4580元/吨,东北大米批发价4840~4900元/吨,安徽产普通粳米批发价4150~425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杭州地区黑龙江产圆粒大米批发价在4820元/吨左右,江苏产粳米批发价在4540元/吨左右,安徽产晚籼米批发价3840元/吨。福州市场江苏产普通粳米批发价4800元/吨,普通晚籼米批发价在3960元/吨左右,普通东北米批发价在5300元/吨左右。
广州市场东北米批发价在4640元/吨左右,普通早籼米批发价3720~3860元/吨,普通晚籼米批发价3900~4010元/吨,均持平。国内稻米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市场价格波动较小。
市场需求稍显回暖 小麦延续稳中上行
2014-08-18 09:08 来源:中华粮网
进入8月以来,国内小麦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价格整体维持稳中偏强;面粉销售稍有好转,制粉企业开工率提高;郑强麦期货持仓减少,价格上行增幅明显;主产区秋粮遭遇旱情,对当前小麦市场影响不大。
中华粮网数据中心监测显示,截至8月14日,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三等白麦交易均价为2486元/吨,周比涨8元/吨;2014年第30期中储粮全国小麦收购价格指数139.96,周比上涨0.43%。
需求回暖采购增加,小麦现货稳中偏强
随着高温消退、大专院校开学、中秋佳节将至,面粉需求有所回升,部分加工企业开始采购原粮备货。加之市场流通粮源减少、饲用替代增加,小麦价格继续稳中走强。
8月15日,河南漯河市大型面粉企2014年新产小麦挂牌收购价1.24元/斤(水分≤14.5%,容重≥770g/L),河北保定定州地区面粉企业小麦挂牌收购价1.28-1.29元/斤(水分≤13%,容重≥770g/L),山东德州市大型面粉企业小麦挂牌收购价1.3元/斤(水分≤13%,容重≥770g/L),江苏宿迁宿城地区面粉企业小麦挂牌收购价为1.257元/斤(水分≤12.5%,容重≥770g/L),安徽宿州砀山县天地面粉企业小麦挂牌收购价1.24-1.25元/斤(水分≤12.5%,容重≥770g/L)。分区域来看,山东部分地区上涨1-1.5分/斤;河北、安徽部分地区上涨0.1-0.5分/斤;河南地区价格相比较趋于稳定。
受产区小麦价格稳中有涨支撑,南方销区国产小麦价格小幅上涨。福建厦门地区2014年江苏产普通红小麦到港价2540-2560元/吨,广东广州地区2014年江苏产中等白小麦到港价2610元/吨,均较前期上涨20元/吨。
近期小麦、玉米价格均稳中有涨,各地小麦玉米比价互有涨跌。山东济南地区比价为0.93:1,较上周提高1个百分点;安徽宿州地区比价为0.99:1,河南郑州地区比价为0.98:1,均与上周持平;广东广州地区比价为0.95:1,较上周下降1个百分点。广东地区玉米小麦价差已扩大至120元/吨,小麦饲用替代优势越发明显。
强麦期货持仓减少,价格上行增幅明显
上周,郑强麦WH409开盘价2639元/吨,最高2685元/吨,最低价2636元/吨,周五收于2678元/吨,周比上涨43元/吨。持仓13362手,周比减少4278手。WH501开盘价2749元/吨,最高2790元/吨,最低价2744元/吨,周五收于2763元/吨,周比上涨19元/吨。持仓26774手,周比增加878手。
从基本面看,新麦集中收购已基本进入尾声,受收储量大、市场粮源减少的影响,部分地区企业规模收购难度增加,需求的回暖导致小麦价格稳中偏强。
从技术面看,强麦合约WH409表现强劲,主要是受近期现货市场行情上涨的支撑,节日效应促使麦市转暖;合约WH501冲高乏力,表明长期来看国内小麦供需将维持宽松格局,小麦价格大涨的几率不大。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优质小麦现货不足、需求旺盛,价格易涨难跌,建议可逢低购进,多单持有。
面粉销售稍有好转,价格出现小幅回升
近日面粉市场气氛有所好转,主要因素是节日即将到来,市场需求增加,中间商采购步伐加快。
当前主产区河北邢台地区特一粉出厂价3080元/吨,山东德州地区60粉出厂价3040元/吨,河南周口地区60粉出厂价3000元/吨,江苏徐州地区50粉出厂价3040元/吨。分区域来看,山东、河北地区回暖较为明显,河南、江苏、安徽地区稍有回暖。
据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价格监测显示,福州地区特一面粉批发价3340元/吨,特二粉批发价3140元/吨,均较上周上涨20元/吨;标准粉批发价3080元/吨,较上周持平。
近期受水产养殖处于旺季,生猪价格持续回升,麸皮等副产品需求有所提高。但由于制粉企业开机率提高供应增加,麸皮价格仍继续受到压制。当前河北邢台地区麸皮出厂价1700元/吨,山东德州地区出厂价1640-1680元/吨,河南周口地区出厂价1760元/吨,江苏徐州地区出厂价1740元/吨,安徽淮北地区出厂价1700-1740元/吨。
根据往年情况,8月中旬后面粉市场呈现逐渐升温、价格不断攀升之势,一般在中秋节前后达到高点。目前很多客户已经开始备货,随着厂家接单好转,已有部分大厂恢复生产。同时由于副产品疲软,小麦成本提升,厂家盈利仍显艰难,预计后期面粉厂家推涨意愿或有显现。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后期面粉消费尽管有望走出淡季,但制粉企业也将相应提高开机率,供给的增加将会抑制面粉价格的上涨空间。
8月12日,河南市场小麦拍卖投放18.68万吨,成交4.62万吨(其中12年麦4.34万吨,13年麦0.28万吨),成交率24.73%,均价2309元/吨;安徽市场共投放31.17万吨,成交3.01万吨,成交率9.64%,白麦均价2360元/吨,混麦均价2370元/吨。由于新麦已陆续度过后熟期,制粉企业对陈麦的需求有所下降,再加之拍卖小麦质量不高,政策性小麦成交率继续维持在低位。
集中收购基本结束,收购数量达到高点
国家粮食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643.1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197.8亿公斤。
截至8月10日,安徽省累计收购小麦1095.8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421.07万吨。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744.86万吨,占总收购量的68%。按最低收购价收购660.2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356.08万吨。
截至8月11日,河南省已累计收购小麦197.4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96.9亿公斤。其中,按最低收购价收购103.8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96.3亿公斤;按市场价收购93.6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0.6亿公斤。
从目前来看,虽然距离集中收购期间的结束尚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各地的集中收购活动已基本结束,估计后期收购量再出现大幅上升的几率不大。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8月下旬各类院校临近开学,农户为筹备学费将集中售粮;9月下旬收购期临近结束,还将迎来收购小高峰。预计到9月30日收购期结束,收购数量仍有一定增长空间。
秋粮遭遇严重旱情,当前麦市影响不大
入夏以来,西北、华北、东北、黄淮、长江上中游及西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部分省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尽管近期西北东部、华北、黄淮大部出现较强降雨过程,对缓解旱情十分有利,目前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仍然较大。近日水利部信息显示,8月中下旬,东北南部、华北北部、黄淮、江淮降水仍然偏少,局地偏少三成以上,黄淮部分地区旱情可能持续或有所发展,且不排除发生夏秋连旱的可能性。
有市场人士认为,饲用小麦价格的波动,与玉米价格波动关系密切。如果旱情的发展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后期玉米价格将会保持坚挺,一些饲料企业饲用小麦替代亦将会继续延续,这或将在一定程度上会继续助推小麦市场行情。
近日农业部表示,总体看目前全国旱情总体较常年偏轻,主要是区域性严重,对重旱区秋粮产量影响较大,但不会有全局性影响。国家相关机构认为,当前谈华北地区玉米减产为时尚早,而东北地区仍有玉米丰产预期。预计2014年我国玉米产量2.23亿吨,比上年增长451万吨,增幅2.1%。
从当前来看,秋粮尽管部分地区受旱灾较重,但对小麦市场的影响并不大。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至于后期对小麦市场行情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仍需要市场进一步的观察。
临储玉米拍卖成交缘何“量价齐跌”
2014-08-18 09:41 来源:中华粮网
8月13-14日当周,东北临储玉米首度启动2013年新粮拍卖,且内蒙玉米拍卖底价如期顺价抬高,其中三等粮源拍卖达到2310元/吨,较2012年三等粮源拍卖底价2150元/吨高出160元/吨。然而,本周拍卖整体成交率和成交均价却不如人意,国产临储玉米拍卖“量价齐跌”,进口玉米成交依旧火爆。
13年临储玉米首次现身市场
8月13日-14 日临储玉米拍卖划销售玉米4503299吨,实际成交1195876吨,成交率26.56%。2013年玉米首次在内蒙古拍卖市场现身,计划销售2013年玉米151192吨,实际成交133221吨,成交率88.11%,最高成交价2510元/吨,最低成交价2310元/吨,成交均价2432元/吨。
2013年临储玉米首次现身市场,但从成交率和成交价格来看,本周拍卖整体成交率和成交均价却不如人意。当前辽宁、吉林地区2012年临储玉米库存也已基本见底,下周或将开始以上两个地区的2013年临储玉米的拍卖。
进口玉米成交火爆具有冲击
与东北临储玉米拍卖相比,由于进口玉米出库地多在南方玉米主销区,且品质相对稳定(东北玉米品质参差不齐),为此持续吸引南方饲料企业竞相采购。据统计,截止本周南方进口玉米累计拍卖量超过300万吨,南方2012年进口玉米余粮还有约100万吨左右,而2013年全年我国玉米进口总量仅326万吨(含私营企业进口),可见后续进口粮可拍卖数量已明显降低。
南方新粮上市冲击部分需求
自8月份开始,长江流域新季玉米少量上市,加之9月份华北地区春玉米有望先一步上市,新疆粮源也将于9月份收获,我国用粮企业采购需求呈现“减速”趋势。同时,8月份我国沿海港口进口高粱陆续到货也将影响一部分玉米需求,尤其是低品质临储玉米的拍卖。
综上所述,截止到8月14日,我国东北临储玉米累计拍卖1900万吨,进口玉米拍卖300万吨,统计数据显示,除去已知移库数量,目前东北临储玉米余粮在6962万吨,其中2012年余粮440万吨,2013年余粮6625万吨,按照目前临储顺价拍卖的规律,后续我国临储玉米整体拍卖成交底价将进一步抬升,进而支撑秋粮上市前我国玉米价格强势,但随着新季玉米上市步伐越来越近,拍卖后续前景难以过分乐观。
我国油料及食用油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2014-08-19 08:50 来源:中华粮网
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生活必需的消费品,其质量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度出台,油料油脂农业行业标准体系日趋完善,使我国油料及食用植物油质量水平显着提高,安全隐患从源头得到控制。
食用油消费需求迅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油料产量稳定,消费量迅速增长。从近五年数据来看,2013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达到2816.4万吨,较2009年的2223.7万吨增加26.6%,人均消费量22.8kg,较2009年的18.6kg增加22.6%。而我国油料产量近年来维持在5800万吨左右,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速远高于油料生产供给增速。二是食用植物油进口依赖度加大。目前我国油料进口量居世界第一,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居世界第二。三是食用植物油加工呈规模集团化和产地小型特色化并存特点。依托东北大豆产区、长江流域和西部油菜籽主产区等几个油料作物主产区,益海嘉里、中粮集团、九三集团、中纺粮油等前10位压榨集团的油脂产能约占全国产能的70%;在双低油菜、芝麻等油料产地,一些中小型企业采用低温压榨法产地加工,有效保留油料的风味和营养成分,满足人们对芝麻油等特色风味油脂的需求。
安全风险需全程监控
食用植物油的质量与安全隐患可能来自油料作物的种植、收割、储藏、加工、销售和食用各个环节:1.天然毒素污染:包括油料作物在种植、收割、储藏、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天然毒素;2.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落叶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残留;3.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油料种植过程中重金属累积和油脂加工过程中生产设备的重金属迁移;4.油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苯并芘、反式脂肪酸以及浸出油溶剂残留超标,食用高温煎炸过程中形成的有毒有害物质,储藏过程中油脂出现氧化、酸败导致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升高;5.非法添加和掺假使伪:非法添加和掺假是近年来导致食用油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
上述食用植物油风险隐患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是完全可控的。首先应倡导消费者科学消费食用油,如高温煎炸油不宜长期使用;夏季不易购置过多食用油储藏在家中。从油料油脂生产和政府监管的角度,油料生产过程中应制定和采用系统严格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收储过程中应及时干燥、防雨、防霉、防虫;加工过程中应严格原料质量控制,去除病虫粒、霉变粒等杂质,必要时采用油脂脱毒减毒技术;油脂安全储藏中应避免高温及外源污染,防止酸败;流通过程中执法部门应严格监督监管,采用先进检测技术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掺假使伪。
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完备
针对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和过程控制及监管需求,我国已经研究制定了比较系统的油料作物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体系。油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方面,我国已经研究制定了系统配套的双低油菜、花生、大豆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以双低油菜为例,通过对双低油菜种子繁育、防除微量花粉、除劣去杂、产地环境条件、平衡配方施肥、增施硼钾肥、隔离连片种植及菌核病防治等关键质量控制技术系统研究,建立了双低油菜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保优栽培技术;并依据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不同油菜主产区土壤、气候、品种、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双低油菜优势区域布局,制定出双低油菜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控制系统配套的农业行业标准,实现了双低油菜质量控制保优栽培技术成果的标准化,规范了双低油菜籽分等分级和硫苷、芥酸、含油量、氨基酸测定等技术内容,构建了双低油菜从产前种子源头质量控制技术,到产中产地环境与菌核病防治、保优栽培生产技术和产后双低油菜产品质量以及配套的检测方法等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体系。
食用植物油质量标准方面,主要植物油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芝麻油、玉米油、米糠油、亚麻籽油、棕榈油、棕榈仁油、核桃油、葡萄籽油、花椒籽油、橄榄油、红花籽油等的质量安全指标都有明确要求。此外,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针对BHT、BHA、TBHQ等抗氧化剂的使用和限量作出明确规定;同时,针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制定了最大限量标准及相应检测技术方法标准,为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的判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来源:农民日报)
成本高销售难 中小米企如何走出寒冬
2014-08-21 09:49 来源:江西日报
8月19日,江西省早稻收购已进入尾声。在此之前半个多月的收购大战中,大米加工企业纷纷出手,少数企业甚至打起了价格战。不过,南昌县姚富米业公司(以下简称为姚富米业) 经营者刘和平没有放开手脚干,甚至主动停产。规模小、成本高、国外大米低价冲击、销售渠道无法打开等因素,让成立近10年的姚富米业正面临“生死劫”。
2012年始,我国大米加工企业开始步入“寒冬”,姚富米业的生存状况已成为全省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的缩影。专家指出,此类企业应该加大整合力度,进行产业链延伸,否则必将被市场淘汰出局。
部分企业半停工
今年姚富米业早稻收购价格为3.6元/公斤,加工后售价为4.4元/公斤,而行业平均收购价为3.2元/公斤,加工后售价3.6元/公斤。刘和平说,公司利润微薄,无竞争优势,日常生产都难以维系。
南昌县粮食局监察科雷姓工作人员介绍,南昌县共有200余家大米加工企业,其中半数处于半停工状态。与南昌县类似的是,新建县过去百余家大米加工企业如今剩下不到30家,其中10家有业务才开工。新建县粮食局行管科负责人感叹,今年全县又有10余家企业关停。
经营米业已有12年的上饶市富饶米业公司总经理汪步饶对此也颇有感触。汪步饶谈到,江西省稻谷资源丰富,由于大米加工技术含量低,经营门槛低,2004年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中小型大米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仅上饶就涌现上百家,竞争相当激烈。多年大浪淘沙后,上饶市大米加工厂已不足20家。
大米市场缘何遇“寒冬”
为何大米市场遭遇寒冬?省粮食行业协会余姓专家指出,“稻强米弱”正是当前大米行业困境的症结所在。为保护农民利益,2007年始,我国逐年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最高年上调幅度达到16.9%。加上物价持续上涨影响,稻谷价格一直呈现强势状态,但为保障居民生活,大米价格并未同步上涨。
同时,国家粮食收购对大米品质要求较低,虽然收储价格低于民营加工企业,农民还是乐于将粮食交给当地国有收储企业。无米可收,民营企业收购成本进一步攀升。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第一蓝筹股——“北大荒”的大米加工业务连年亏损。据其年报,北大荒米业从2003年至2013年累计亏损7亿元。北大荒米业年加工稻谷能力可达300万吨,但平均每年实际加工大米40余万吨;2012年度产能利用率降至18.44%。龙头企业犹如此,中小企业可想而知。
“稻强米弱”在2012年后表现尤为突出。国内稻谷价格走强,大米价格却呈下跌态势,米稻价格甚至倒挂。
与此同时,国外米价一直在国内米价下方运行,也对中小加工企业造成冲击。
吉安市锅丰米业公司规模较大,据公司负责人郭东苟介绍,过去该企业大米销往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现在外省老客户多从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进口大米,外国大米价格低廉、品质更高,锅丰米业难以抗衡,逐渐退出外省市场。
延伸产业链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认为,“稻强米弱”和国外大米冲击了国内大米市场,为我国稻米产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长此以往将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据了解,2009年全省大米加工企业为1402家,产能大量过剩,竞争激烈。大量中小企业实力不强,市场风险抵抗能力差,不想方设法应对必然被淘汰。
麻智辉提出,江西省大米加工企业需加大整合力度,利用合作社等形式形成合力,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走品牌化道路。在“抱团取暖”的基础上,大米加工企业还需延伸产业链,形成粮食经营、交通运输和禽畜饲料等产业共同发展繁荣的态势。
面对稻强米弱、外来大米冲击的压力,江西省加工企业已在寻求出路。锅丰米业虽已退出外省市场,但与全省超市、学校、工厂紧密合作,在省内找到了一条生路。即便在当前大米市场的寒冬时期,锅丰米业日产量依旧高达150吨。此外,贵溪市樟坪乡西排村整合全村村民建起了以大米种植加工为核心的富民产业链,形成了近1000亩种植规模的绿色大米基地,种植、养殖、供销、旅游相结合,打响了绿色经济品牌,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民日报:粮食扩大进口纯属市场行为
2014-08-18 08:48 来源:中华粮网
今年中国粮食进口有较大增长。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小麦为首的谷物进口量大幅提速,前7个月谷物进口同比激增80.7%。这引起国内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对此,专家指出,中国粮食储备充足,进口谷物增长是因为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并非是粮食缺口加大。
谷物进口同比增八成
今年以来,中国谷物进口特别是小麦进口明显提速。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在内的我国谷物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0%。另据统计,7月,中国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56万吨,比上月多26万吨。
中国是产粮大国,为何还要大量进口粮食?对此,海关总署分析认为,一是国内需求旺盛;二是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据悉,去年11月以来,小麦国内市场价格已连续9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目前国际小麦离岸价加上各种费用到境后,比国产小麦市价便宜10%左右。
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开始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国内外差价使国内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专家指出,根据市场差价适量进口粮食,可以调剂国内余缺,也顺应了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大趋势。
“除了国内外粮价倒挂因素之外,品种调剂方面的需求增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粮食贸易问题研究员程国强指出,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从国外适量进口“强筋、弱筋”小麦来满足加工面包、蛋糕和高品质食品的需求明显高涨。
夏粮连年增收储备充足
事实上,目前中国粮食丰收,仓廪充实。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包括谷物和大豆在内的全年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中国夏粮实现“十一连增”,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660万吨,比上年增加475万吨,增长3.6%。
从粮食库存看,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透露,截至2013年底,我国拥有遍布城乡的各类粮食仓储企业1.9万个,仓容总量超过3亿吨,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100倍。
“目前国内玉米和水稻库存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库存的个别品种甚至达60%-70%,粮仓里的粮食够全国人民吃半年以上。这样的库存储备,说明我国整个粮食安全形势处在比较好的时期。”程国强说。
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认为,把谷物进口大增简单与粮食安全的忧虑联系起来是比较夸张的。政府的粮食库存目前比较充裕,现在政府考虑的短期问题可能不是粮食安全,而是如何让市场消化储备。
粮食收储政策需调整
当初为保护农民利益而建立的收储制度,在实行了差不多10年之后,在稳定市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造成了当今粮食库存增多和境内外粮食差价大的遗留问题。
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介绍,收储政策的初衷是考虑到当年国内小麦价格低于国外价格,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粮食价格如果没有政府调控,市场和农民的预期得不到保证,极易引发低价时抛售和高价时惜售的情况。
收储制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抬高了国内谷物价格,加大了粮食库存。据报道,去年中储粮收购了近9000万吨粮食,但大量托市收购的粮食由于价高卖不出去,粮食加工企业缺乏兴趣,只能堆放在仓库中,中储粮仓容吃紧。
一边是粮食进口量扩大,一边是国内库存难以消化,新的两难局面亟须管理层予以解决。业内人士指出,要加快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力度,尽快调整粮食收储政策,理顺粮食价格机制。农业部贸促中心主任倪洪兴说,目前粮食库存已难以消化,随着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拉大,临时收储政策将难以持续,未来将做调整,强化企业作用。
有关专家建议,解决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一方面要形成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机制,国家不再干预粮食价格,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促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平衡。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等方式,尽可能放缓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保持国内稻谷和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7月大米进出口统计
2014-08-22 15:35 来源:中华粮网
据我国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7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8.3万吨,同比增加4.123万吨,增幅29.17%。1-7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50.17万吨,同比增加4.35万吨,增幅2.99%。2014年7月我国大米出口量为2.94万吨,同比增加0.53万吨,增幅22.15%。1-7月我国大米出口量为10.98万吨,同比减少19.31万吨,减幅63.75%。
印度政府预计稻米产量将创新高
2014-08-21 11:03 来源:中华粮网
据印度政府发布的第四次产量预测报告显示,2013/14年度(10月到次年9月)印度稻米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1.0654亿吨,比上年的产量1.044亿吨增长2%左右。2013/14年度印度粮食总产量预计为2.6477亿吨,比上年的2.5713亿吨增长3%。许多农作物产量可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今年印度稻米丰产,可能确保明年印度政府不会禁止大米出口。2014/15年度印度稻米产量可能大幅减少,因为季风降雨疲软。不过由于印度许多地区降雨恢复,产量可能接近正常水平。
据印度大米出口商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14财年印度出口约1050万吨大米,同比增长3%。
美国农业部预计2013/14年度印度成品米产量为1.05亿吨,略低于上年的1.0524亿吨。2014年印度大米出口量可能为1000万吨,比上年减少约8%。美国农业部还预计2014/15年度印度大米产量将进一步减少到1.03亿吨,出口量可能减少15%,约为870万吨。
另外,据印度气象局称,2014/15年度(10月到次年9月)印度稻米产量可能接近2013/14年度预期的1.06亿吨,因为许多稻米产区的降雨恢复。今年6月到9月期间的季风降雨量将占到长期平均水平的87%,远远低于正常的95%。印度许多地区的稻米播种推迟,引起市场担心2014/15年度稻米减产。但是近来印度中部、东部、东北部和南部许多地区的稻米种植形势已经显著改善。(来源:博易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