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市场信息(2014年18期)
2014/08/29 04:02:00 来源: 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

中储粮总公司全面启动早籼稻托市收购

2014-08-04 09:10    来源:中华粮网

记者从中储粮总公司获悉,目前,早籼稻托市收购已在鄂皖赣湘4个早籼稻主产省全面展开。

按照国家公布的《201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经国家粮食局批准,中储粮总公司于7月21日在湖北,7月28日在安徽、江西、湖南分别启动了201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早籼稻托市收购已在我国4大早籼稻主产省全面展开。今年国家确定的早籼稻托市价为每市斤1.35元,比上年提高0.03元,该价格是以2014年生产的国标三等早籼稻为标准品的到库价,收购执行期至9月30日。

据悉,在此次早籼稻托市收购中,中储粮各有关分公司与省粮食局、省农发行共同会商审核,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存储、有利于监管、有利于销售”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设收储库点,方便农民售粮。目前,4省已安排首批收储库点1226个,其中江西753个、湖南340个、湖北84个、安徽49个。这些收储库点已全部投入早籼稻托市收购,其信息也向社会公开。

《预案》规定,今年早籼稻托市收购继续由中储粮作为政策执行主体对托市收购资金实行统贷统还,同时由中储粮分公司、省级粮食行政部门、农发行省分行共同设点、共同监督、共同验收,强化了三方共同监管责任,以确保托市政策顺利实施。中储粮要求相关分公司和直属企业,加强与地方粮食局、农发行的协作,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收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家质价政策,严格把好早稻入库质量,严格监管委托收储企业,全力服务农民卖粮,继续发挥好中储粮作为“国家队”的收储主力军作用。

据了解,今年早籼稻托市收购仓容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江西、湖南仓容不足的压力空前。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部署,中储粮总公司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通过加快拍卖销售、跨省移库、投资建仓、老仓维修、租赁符合条件的社会仓容等手段,多措并举,全力做好仓容准备工作。目前,中储粮各有关分公司正在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尽最大努力为稻谷主产区腾出仓容,并为今年秋粮收购创造有利条件。

截至目前,湖北省已腾出有效空仓容48万吨,安徽省腾出有效仓容18万吨,这两省仓容问题不大。江西省已腾出有效库容247万吨,湖南省腾出有效仓容100多万吨,腾仓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后续收购仓容依然比较紧张。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江西湖南省政府已经对仓容问题作出了部署。中储粮江西、湖南分公司将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一手抓托市收购,做好对售粮农民的引导,维护收购秩序;一手抓腾仓、修仓、建仓,在有条件的地方抓紧搭建仓间罩棚,尽力满足农民售粮需要。(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我国粮食仓容总量超3亿吨

2014-08-02 00:22   来源:中华粮网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27日透露,截至2013年底,我国拥有遍布城乡的各类粮食仓储企业1.9万个,仓容总量超过3亿吨,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100倍。

60年来,粮库仓型升级换代,仓储功能显著提升。”任正晓说,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落后仓型已全部退出历史舞台,高大平房仓、浅园仓、立筒仓等现代化仓型占全部仓房的60%以上,粮仓仓型实现了升级换代。所有仓房中,78%装备了机械通风系统,57%装备了计算机粮情测控系统,41%装备了环流熏蒸系统,粮仓功能更加完备,仓储物流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


仓容紧张 托市收购越来越“走不动”

2014-08-04 09:21   来源:中华粮网

粮食流通急需打破“托市困境”

 粮食价格涨跌并不固定,托市价格却一路上升,结果扭曲了粮食市场价格,国有企业包袱越来越重,当下的小麦“托市困局”具有标本意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待升级针对夏粮“十一连增”后的收储情况,《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山东、河南、安徽、陕西、湖北等粮食主产省进行了调研采访。多年来的托市政策稳定了农民收益,是国内粮食连年增产的重要推动力。但一些地方出现的共性问题不容忽视:连续的政策性收储使得大量粮源进入国家库存,造成局部地区仓容紧张;一路上涨的托市价引发“天花板”效应,形成多重“粮价倒挂”现象。

农业专家表示,某种程度上说,当下的小麦“托市困局”具有标本意义,有关部门应统筹考虑,以构建目标价格体系为切入点,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仓容紧张日益凸显

在小麦主产区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区粮食局副局长宋长生告诉记者,“自5月30日安徽启动小麦托市收购以来,前期还有部分粮食加工企业零星收购,然后就大都是国家粮食收储企业的托市收购。截至目前,90%的小麦收购都是政策性的托市收购。”他表示,在面粉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不少粮食加工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由此导致大量粮源进入国有粮食库存,给仓容带来很大压力,一些农民未来可能出现卖粮难。

丰收带来的类似“烦恼”在湖北省同样存在。该省粮食局副局长费仁平表示,当前全省国有粮食仓库爆满,仓容紧张,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不久后秋粮上市将很可能无处安放。

据了解,目前湖北省正在加紧维修危仓老库,预计新增11亿斤仓容,加上促销腾仓部分,总计可以腾出仓容20亿斤左右。但按照秋粮托市收购60亿斤的规模,仍将有三四十亿斤的缺口。

在传统产粮大省河南,小麦购销工作正在平稳进行。记者从多部门获悉,尽管目前该省尚未出现仓容紧张局面,但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增强,未来仓容缺口隐忧犹存。

中储粮河南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南粮食总产已连续8年超过1000亿斤,2014年预计将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按照《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目标》,到2020年该省粮食总产将达到1300亿斤,商品粮将突破900亿斤,需要有效仓容1000亿斤。

“从收储能力看,目前全省地方粮食企业有效仓容仅有421亿斤,中储粮企业仓容254亿斤,仓容缺口高达325亿斤。按照当前的政策性收储势头,势必对将来的储粮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并有可能出现卖粮难问题。”这位负责人说。

托市收购越来越“走不动”

除了大量收储造成库容紧张外,长期实行的托市政策在其他方面也遭遇了“天花板效应”,使得这一惠农政策的执行日渐陷入困局。

一是粮食经纪人“截留”托市政策红利。在宿州市一处国有粮食收购点,记者遇到了前来售粮的当地农民刘红军。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天销售小麦1.7万斤,拿到了2万多元现款。

然而,和普通农民不同的是,刘红军此时的身份是粮食经纪人。自从托市收购启动以来 ,他就和家人一起开始在周边乡镇收购粮食,平均每天收购4万多斤。总计收购约100万斤小麦。按照比托市价低3分钱的收购价,除去油钱、路费等各种成本,每斤赚1分钱左右。

 记者在安徽多个粮食收购点看到,类似刘红军这样的粮食经纪人还有很多。中储粮宿州直属库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有1000多个粮食经纪人,大的有2~3辆农用汽车,小的用三轮车运输,收购量占粮食收购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农户自己来收购点售粮的仅占3成左右。

 记者了解到,粮食经纪人的大量出现,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不少农村流行卖“地头粮”息息相关。在小麦大省河南,中储粮安阳直属库党委副书记尚社民介绍,当地老百姓目前卖“地头粮”的在40%左右,近年来这一比例还在增长。

 河南滑县王庄镇种粮大户张登云表示,国家启动托市价的初衷,本来是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现在因为种种原因,粮贩子锁定了农户到国有粮库的“最后一公里”,做起了旱涝保收的生意。“国家的钱没少花,种粮农民却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应有的实惠。”

 二是粮价长期倒挂影响粮食市场健康发展。包括粮食加工企业在内的多方市场主体提出,自2006年托市政策实行以来,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一路上涨,头几年甚至以每年0.1元的价格走高。这种单方面的只涨不跌行情,扭曲了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了国内与国际、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等多重“价格倒挂”现象。据悉,从2012年起,国内麦价就开始高于国际麦价。截至目前,进口小麦价格在2100元/吨至2300元/吨,而国内小麦到达南方港口价格为2600元/吨,每吨高出进口小麦超过300元。

湖北省粮食局一位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托市价,长期下去肯定行不通。“按理说,粮食价格涨跌并不固定,托市价格却一直在上升。这种办法把粮食市场扭曲了,国有企业背上了大包袱,越来越难以为继。”

 三是大量粮源“滞留”国有粮库,带来国家资金浪费。中华粮网分析师焦善伟表示,随着政策收储量的逐年增加,粮食仓储也产生了大量成本。“以河南为例,最高时的收购率达71%,从粮食入库到出库,中间产生的收购补贴、保管费用、农发行贷款利息等,加起来每斤小麦有2角多钱的‘沉默成本’。如果能把这些钱补给农民该多好。”

构建粮食目标价格体系

 要过三道关

 业内人士表示,多年来执行的托市收购政策,有力推动了国内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切实保护了种粮农民收益。尤其是在国际粮价波动期间,充裕的国内粮食库存保障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粮价,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随着托市价格的日益走高,这一政策也逐渐逼近“天花板”,未来恐将难以为继。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董事长刘文进表示,按照目前的形势判断,托市收购政策越来越走不动了。“继续走下去,托市价只能遭遇‘天花板’,产生仓容紧、收储难、卖粮难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等专家认为,我国夏粮实现了“十一连增”,如果在部分地区适时在更大范围内出台目标价格政策,完善农产品[6.62% 资金 研报]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有助于稳定物价;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农业从业者有稳定的收入,实现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多位专家认为,未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以构建目标价格体系为依托,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让政府实现从无微不至的“粮保姆”向抓大放小的“粮司令”转变。但就作为口粮主要品种的小麦而言,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要迈过三道“门槛”。

 一是以什么标准制定小麦目标价格,以怎样的形式进行补贴。从技术操作的角度而言,此间的许多环节都需要认真研究,而这也是基层种粮农民和有关市场主体最为关注的话题。

 二是如何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实行目标价格制度后,对政府部门的调控手段和能力都会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可能存在的市场失灵风险,需要提前做好预案。

 三是市场行情涨跌的合理区间如何界定。一个正常的市场应该是在波动中维持动态平衡,而类似波动的上下区间容忍度在哪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中储粮河南公司有关负责人建议,在目标价格尚未建立和托市收购政策没有退出前,今后应适当放缓托市收购价格涨幅,为目标价格改革留出空间;同时为确保农民利益,可尝试将托市收购价少涨的部分通过其他渠道直接补给农民。(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2014-08-07 10:13   来源:中华粮网

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接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厄尔尼诺现象虽发生在距离我国比较遥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我国的天气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它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中国,所以不少气象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否是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不过,我国的天气气候变化还要受其因素的影响,不应简单地把任何气候异常都归结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也不能说厄尔尼诺发生后必然对中国气候产生某种特定的影响。以下是近年来有关厄尔尼诺对中国天气    气候影响研究成果的简要汇集。

一、暖冬

 冬季,亚洲大陆受强大的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而海洋上相对暖和得多,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从高压部分流到低压部分,从大陆流向海洋,因而我国大部盛行来自高纬度的西北气流,常有寒潮和冷空气天气过境,气候寒冷而干燥。冬季风的强弱是导致我国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往往较常年偏北,冷空气活动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据统计,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中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中国连续出现暖冬。因此,在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机率较大。

二、干旱和洪涝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国家,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南季风盛行的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到内陆地区,产生丰沛的降水。我国东部的雨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向北推移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5月,副高的位置偏南,我国雨带维持在华南地区;6月中旬到7月,副高向北推移,跳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多雨天气,这就是著名的江淮梅雨;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雨带移到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处于副高控制下,进入伏旱期;8月中旬,副高达到最北的位置,东北、华北、河套进入雨季。8月下旬副热带高压开始向南撤退,东部地区的雨季相继结束。

由此可见,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副高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过长或者过短,比常年偏强或者偏弱,都会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旱涝异常。厄尔尼诺年的夏季,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哈得来环流加强,导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但西太平洋海温降低,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却使副高位置偏南。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对厄尔尼诺的响应要落后几个月,因而往往厄尔尼诺发生第二年这种相关关系更加显著一些。

另外,受环流形势的影响,冷空气活动比较偏南,加之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北上势力不强,因此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季风雨带也随之偏南,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至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据历史数据统计,近50年来的大多数厄尔尼诺年中国夏季主要雨带都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比如196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持续时间较长,6月下旬至7月中旬多次出现大雨或暴雨,发生严重洪涝。1983年夏季,长江流域梅雨强度与1969年相当,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5成到一倍半。强厄尔尼诺的1997年,夏季主要多雨带出现了长江以南地区,而北方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为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之一。长期干旱使得水资源严重减少,黄河下游发生了累计220多天的断流事件。1998年受到厄尔尼诺的滞后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长江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来的特大洪水。

此外,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的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来源:中国天气网)


早稻托市收购启动 临储稻谷继续拍卖

2014-08-04 09:11  来源:中华粮网

7月下旬,国内主产区早稻收获逐步进入尾声,新稻上市量则逐渐放大,由于当前早稻收购以毛粮为主,上市较为零星,收购主力也主要是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经纪人,收购价格相对较低。随着托市收购的率先启动,预计市场收购价格将逐渐回升至135元/百斤附近,收购高峰也将很快到来。

托市收购开始启动

虽然今年5月21日,国家有关部门就印发了《201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较去年7月5日公布提早了一个半月,为各级政府更好地执行预案提供了更多地准备时间。由于今年早稻在抽穗扬花期间遭受了持续的连阴雨天气,早稻成熟期普遍较上年度延迟了一周以上,新稻上市也推迟了10天左右。虽然早稻收割推迟,但产量并未受太大影响,预计丰收的可能性较大。据湖北省粮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预计2014年该省早稻种植面积为638万亩,比去年增加59.6万亩;单产预计770斤,和去年基本持平;预计实现总产49亿斤,比去年增产4.44亿斤。江西早稻总产量预计为166亿斤,较去年略有增加。新稻上市后,受供应压力较大影响,开称价格普遍较低,主产区湿稻田间收购价格每百斤在100元上下,水分15-16%的稻谷收购价在125元左右,折合中等稻谷收购价约130元/百斤,收购价普遍低于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预案启动已箭在弦上。

由于早籼稻主产区新稻市场平均收购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符合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条件。经国家粮食局批准,7月21日,湖北省首先启动201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7月28日,安徽、江西、湖南3省也启动201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这四省早稻产量占国内产量的七成以上。四省首次托市收购库点达1471个,其中,湖北设74家收储库点,安徽省收储库点305个,湖南首批启动托市收储库点340个。江西省确定了752个委托收储库点,方便农民售粮。托市收购的陆续启动将对早稻收购市场构成强劲的政策支撑,将有效保护种粮农户的利益

  新稻价格预计回稳

随着托市收购的启动,各托市收购点新产早稻收购价均为每百斤135元。在托市收购的托底效应下,新早稻收购价格预计难以下跌,后期逐步回稳将是大概率事件,并有向最低收购价靠拢之势。目前,湖北武汉大米加工企业的新早稻收购价为126元/百斤,较前期上涨了1元/百斤。江西新余地区早稻收购价从上周的129元/百斤上涨至目前的135元/百斤,吉水也从133元/百斤上涨至135元/百斤。预计随着主产区托市收购的陆续启动,早稻主流收购价格将逐步回升至最低收购价附近,市场收购价后期也将逐步升至130-133元/百斤。部分优质早稻    收购价将更高。

新稻需求弱于往年

虽然托市收购启动,预示着国家队将全面入场,但其它市场主体入市并不活跃,对新稻的需求不如往年旺盛,新早稻对托市收购依赖或加重。

储备粮库对新早稻补库需求有减少趋势:一方面,主产区国有粮食收储公司仓容较为吃紧,陈粮消化缓慢,难以开展大规模收购。另一方面,由于新陈早稻价差较大,当年轮换亏损数额近年来持续增大,财政吃紧。因此部分粮库轮出早稻后没有选择全部回补早稻,而是改成轮换价差更小的小麦与玉米作为储备,使早稻作为储备需求有所下降。

贸易商与加工企业方面:由于新陈早稻价差较大,收购新稻不划算,同时,因各地收储企业补库减少,加工企业和贸易商为中转收购的早稻数量也出现下降。除了收购优质早稻品种外,对新稻的需求量将弱于往年。

中储粮方面,按照托市收购要求,要做到敞开收购,很可能依然是今年早稻收购市场最大的买家。但目前仓容较紧。其中早稻两个最大产区江西省今年早稻收购仓容缺口达250万吨,湖南缺口100多万吨,湖北与安徽略好些,但仓容也有所吃紧。如不能腾出足够的仓容,将影响到后期托市收购的进行。

临储稻谷拍卖继续进行

虽然新的早稻已开始上市,各主主区的托市收购预案也开始启动,但临储稻谷的拍卖并未受到影响,仍然基本按照前期的节奏进行,只是南方临储稻谷拍卖量略增加了20万吨,市场反应也与前期类似,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近期临储稻谷成交当中,从区域看,南方产区的临储稻谷成交阿好于东北地区。上周(7月21日-25日)东北地区计划销售粳稻1342938吨,实际成交20584吨,成交率1.53%,挂牌交易更是多次全部流标。而南方120万吨的投放量,成交却达到了40万吨,成交率33%。从品种上看,中晚籼稻最好,本月25日投放的中晚籼稻110万吨,成交35.84万吨,成交率32%以上。其中湖北与安徽两省的中晚籼稻成交率分别达到了87%和51%。明显好于其它地区。江苏粳稻成交也不错,本周投放99971吨,实际成交42010吨,成交率42%。如没有江苏的高成交,则粳稻总体成交将更差。

新早稻大量上市之际,临储拍卖反而继续小幅增加,主要原因:一是临储稻谷库存庞大,目前仍有4000多万吨,急待消化,拍卖是最主要的方式。粮食的高库存还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李克强总理近日提出,要收得进,存得住,卖得出。二是市场局部地区粳稻与中晚籼稻供应偏紧,尤其是部分托市收购量较大的主产区供应趋紧,中晚稻价格持续出现上涨趋势。如湖北与安徽等省,湖北临储中晚稻成交率连续几周保持在近九成的高水平上,表明当地企业中晚稻库存较少,需求较为旺盛。三是各地收购仓容吃紧,需要加快库存稻谷的出售,腾出仓库收新粮。如江西与湖南等产粮大省,不但早稻收购仓容紧缺,预计中晚稻上市后仓容可能将更紧,需要通过消化库存等办法来解决,加快临储稻谷出库是必然的选择。


市场流通粮源减少 玉米价高推升小麦需求

2014-08-04 14:43   来源:中华粮网

摘要:由于今年主产区新小麦收购进度明显快于往年,近期市场流通粮源大幅减少;国内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推升饲企对小麦的采购需求,国内各区域麦价已现涨势。随着需求的升温,小麦流通市场的供需格局趋于紧张,这或将迫使面企入市采购小麦的积极性提高。

 一、产销矛盾凸显 大型面企限量采购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46月国内小麦粉产量为1203.6万吨,同比增长0.42%20141-6月国内小麦粉产量为6564.9万吨,同比增长2.79%。当前国内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仍不断扩大产能,而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仍苦苦挣扎未被市场淘汰,这使得面粉加工行业加工能力和下游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面粉加工企业普遍开工率不高。近期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明显走高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麸皮及次粉价格,麸皮市场价格好转弥补了面粉加工企业部分成本损耗,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略有提高,但国内面粉消费情况并未出现好的改观,大型面粉加工企业限量采购,面粉加工企业不论是对小麦的采购量和采购价格与往年相比显得吝啬很多,经纪人、粮食贸易商“深受其害”,要么选择持粮等待机会,要么无奈接受价格。6月份以来,国家临储小麦累计成交91.69万吨,较上年同期的376.85万吨减少75.67%;其中,河南市场成交77.25万吨,较上年同期的121.17万吨较少36.25%;安徽及其联网市场成交14.45万吨,与上年同期的255.67万吨相比减幅达到94.35%。截至7月底,国内特一级小麦粉与三等白小麦的均价价差为860-870/吨;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730-740/吨。

  二、玉米市场价格高企 饲企加大小麦用量

 自2014430日国家临储玉米收购结束以来,国内玉米展开了一波明显的上涨行情。截至8月初,国内鲅鱼圈港玉米主流收购价格2500-2530/吨,较430日上涨140-180/吨;广东港东北产优质玉米主流成交价格2610-2620/吨,上涨250-300/吨。据统计,自今年522日开始临储玉米拍卖以来,11周时间内累计成交临储玉米1843.11万吨,其中东北4省区累计成交1574.32万吨,移库玉米累计成交64.61万吨,临储进口玉米累计成交204.19万吨。国家临储玉米的大量投放并未阻挡玉米市场价格的升势。截至7月底,国内三等白小麦与二等黄玉米均价已经倒挂,三等白小麦均价比二等黄玉米均价低10-20/吨;上年同期则高110-120/吨。部分区域小麦价格大幅低于玉米价格,其中山东地区小麦价格已低于玉米价格超过200/吨;目前广东港东北产中等普通质量玉米主流成交价格2690-2720/吨,而江苏2014年产普通红小麦到港报价2550-2570/吨,普通白小麦到港报价2510-2530/吨。目前山东地区饲料养殖企业已经大量使用小麦替代玉米,南方饲料加工企业小麦、大麦混掺替代玉米比例在20%左右。

  三、小麦流通粮源减少 供需格局阶段性趋紧

 今年国内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的大幅加快导致小麦市场流通粮源下降明显,江苏、安徽地区流通粮源已不多。与此同时,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的强势上涨,使得饲用需求阶段性增长明显,饲料加工企业加大新小麦采购力度或打乱面粉加工企业原有“随用随采”的采购计划,随着国内小麦市场价格的上涨,或将迫使面企入市采购小麦的积极性提高,随着新小麦逐渐度过后熟期,面粉加工企业生产中新小麦使用比例较前期有所提高。在国内小麦流通市场阶段性“供降需升”格局下,小麦市场价格将呈现上涨态势,其上涨空间取决于需求挤压程度,尤其是饲企加大新小麦收购力度对面企的冲击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小麦当钱存卖粮有“利息”

2014-08-01 09:18   来源:中华粮网

  因家里急需用钱,河北赵县西阳台村农民刘芹辉急着将小麦变成现钱。7月28日,他来到镇里的“粮食银行”,将粮食收储单换成出库单后,6000多斤小麦卖出了好价钱,还收到了680元的“利息”。

 刘芹辉存粮的“粮食银行”,是当地“80后”大学生范立涛创办的新式粮库。2011年底,受一系列国家惠农政策的鼓舞,范立涛毅然辞去天津的工作,回到河北家乡自主创业。“按照近年来粮食价格走势,新粮上市的半年里,价格会有一个渐进走高的过程,不少农户都选择在家存粮,待价而沽。”范立涛说,这样做的话,粮食储存保管成了难题,粮食收割后装袋、运输等也很麻烦。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成立“粮食银行”,帮助农户解决储粮难问题。

 2014年6月,“粮食银行”开始试着经营。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每斤1.15元的价格收购小麦,将来售价若高于此价,银行与农户按2∶8的比例分成;反之,则按7∶3的比例进行风险划分。史家庄村农民白平辉种着20亩地,今年小麦喜获丰收。“这么多粮食存在家里空间不够,又担心生虫或发霉,现在好了,把粮食存到‘粮食银行’,省事儿又省心!”范立涛说,“粮食银行”的经营方式多样,农户可自由选择,将粮食在地头直接销售给“银行”,或者每斤交1分钱代管费存入“银行”。赵县富鑫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着500多亩小麦,但因为刚成立不久,一直没有建立粮仓,于是将所产的10万斤粮食代储在“粮食银行”,“这10万斤粮食,一斤贵出一分钱就了不得。”合作社负责人张海舟说,目前粮价有点低,他希望等等再出手。

 在“粮食银行”宽敞的粮食储存库内,记者看到,这里不但地面、墙壁都做了防潮、防水措施,仓库还建了通风设施,并进行了二次加固。范立涛告诉记者,“粮食银行”成立以来,已拥有包括两家大型种植合作社在内的“储户”50多户,存储小麦40万斤。“将来,农户不仅可以把粮食存在‘粮食银行’,还可以等价交换面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能送到家里。”范立涛说。(来源:新民网)


供应充足 油脂上下两难

2014-08-08 08:59    来源:中华粮网

油脂价格连续阴跌,美豆的丰产预期以及油脂的消费疲软压制价格上行空间。同时,油厂挺价,不愿意降价抛售,寄希望双节消费出现起色。下周USDA报告可能上调美豆产量以及MPOB报告可能预测库存下降,利多利空同时来袭,油脂短期上下两难。

 近两周多以来,棕榈油和豆油偏弱振荡为主。短期关注焦点为8月11日中午的MPOB7月供需报告以及当天凌晨的USDA8月报告。

 对于MPOB报告,路透调查预计,7月产量165万吨,涨幅4.9%;出口145万吨,跌幅2.1%;库存164万吨,降幅1.3%。SGS出口显示,7月马来出口135.3万吨,环比下降2.8%,其中中国进口24.4万吨。市场较一致预期7月库存会出现下降,主要是由于7月预估产量减去出口的差值不足以弥补6月库存的降幅。未来两到三个月,棕榈油产量属于季节性增产阶段。但是目前市场和种植园调查普遍显示,7月增产5%左右,环比增速在历史同期属于偏小。一季度的极度干旱仍可能影响棕榈油产量。另外,降雨监测显示,5月到7月之间,棕榈油主产区降雨整体略低于历史同期,沙巴和加里曼丹局部降雨量少于平均水平。因此天气情况不支持棕榈油产量大幅增加。

 棕榈油需求方面,市场认为后期马来棕榈油出口难以起色,可能较去年减少100万到150万吨左右。一是原油价格处于低位,生物柴油需求下降;二是豆油、菜油供应充足,且油脂间价差目前较同期偏小,豆菜油挤占棕榈油市场。短期来看,欧盟生物柴油利润下降,而且欧洲菜油近期降幅明显,近期欧盟可能减少棕榈油进口量。中国方面,目前棕榈油贸易融资信用证受阻,未来3个月进口量可能不到100万吨,将对马来出口造成打击。

 USDA8月报告关注焦点在美豆新作单产和产量的预估。USDA7月预估美豆单产为45.2。路透社最新调查显示,分析师预计今年美国大豆平均单产将达到创纪录的45.5蒲/英亩,预测范围在44.2蒲式耳到46.85蒲式耳/英亩。整体看,美豆产量仍有不确定性。

 国内方面,四级豆油现货价接近6000元/吨,是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棕榈油5500元/吨左右,也是近年以来低位。目前期价现货月份几乎平水,远月升水幅度处于较小范围。现货价格偏低,油厂目前普遍有挺价心态,期待双节消费带动行情转暖,并不急于大幅降价抛售。另外,期货远期结构较平缓,消化了后期部分利空,短期油脂价格大幅向下空间有限。库存方面,截至8月1日,国内豆油库存129.74万吨,较上周同期的131.78万吨降1.55%,但较去年同期的104.31万吨增加25.43万吨,增幅为24.38%;棕榈油库存107万吨左右,去年同期111.78万吨,2012年73万吨;菜油仍有500万吨的国储库存。油脂整体库存供应充足,熊市格局难以改变。

国内油脂市场短期需要关注两个因素,一是棕榈油融资进口受阻的问题。若进口量持续下滑,国内棕榈油可能加快去库存进度,未来两个月库存可能跌至100万—90万吨,这对价格可能产生支撑。第二个是小包装的需求,目前油脂港口库存充足,终端库存偏低,一旦美豆天气、产量或者马来棕榈油产量出现担忧,可能短期刺激消费端采购,提振油脂价格。(来源:期货日报)


2014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大米131.92万吨

2014-08-01 08:40    来源:中华粮网

据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6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23.552万吨,同比增加7.252万吨,增幅44.5%。2014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大米131.916万吨,同比增加0.23万吨,增幅0.17%。(来源:新浪财经)


今年1-7月中国谷物进口同比增八成 引发粮食安全担忧

2014-08-09 10:51   来源:中华粮网

尽管中国今年迎来夏粮“十一连增”,但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中国累计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13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80.7%,引发粮食安全担忧。

 新华社报导,尽管“洋粮食”进口占国内产量的比例不到5%,但“洋粮食”进口增速的反弹,依然引发公众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热议。

 今年以来,中国谷物进口特别是小麦进口明显提速,根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上半年中国小麦进口增速超过80%。相比较,去年全年中国小麦进口微增不到5%。

 统计显示,今年7月,中国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56万吨,比上月多26万吨。

 对于今后小麦进口趋势,报导援引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的观点称,今年小麦增产并且质量较好,优质率高,明年小麦大幅进口的态势将会得到缓解。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曾表示,中国粮食消费在增长,资源又有限,所以会适当地利用国际市场增加一些粮食进口,但基本的是要依靠自己。近几年进口量增加但总量不大,未来进口量不会大幅增长 。

 根据商务部数据,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全年超过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总进口大豆5,838万吨,不断刷新纪录。

 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包括谷物和大豆在内的全年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粮食进口量也在持续增长。2013年,中国进口谷物约1,500万吨,比2012年增加100万吨左右。

 发改委此前提到,今年中国夏粮“十一连增”,早稻丰收在望。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2,731.9亿斤,比去年增产94.9亿斤,增长3.6%。早稻丰收在望,秋粮播种面积稳定有增。目前秋粮作物苗情长势好于去年。(来源:华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