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场大米批发行情一周综述
2014年5月4日一2014年5月10日
据市场调查,本周武汉市内各大粮油批发市场大米批发价格与上周相比均保持稳定,各品种都变动不大,具体批发价格如下:2013年早籼米市场批发价1.95一1.98元/斤;陈早米市场批发价1.88一1.90元/斤;2013年中杂米市场批发价1.94一1.97元/斤;陈中杂米市场批发1.87一1.92元/斤;2013年晚杂米市场批发价2.00一2.06元/斤;陈晚杂米市场批发价1.95一1.98元/斤;2013年两优米市场批发价2.15一2.25元/斤;晚优米市场批发价2.20一2.35元/斤;2013年云梦产珍珠糯米市场批发价2.95一3.00元/斤;黑龙江产长粒香粳米市场批发价2.55一2.75元/斤;圆粒型在2.45一2.55元/斤。
分析认为,近期粮油市场品种丰富,供应充足,购销平缓,批发价格保持基本稳定。进入5月中旬,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市场需求减弱,预计后期,大米批发价格可能会稳中偏弱运行。
全国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宁召开
时间:2014年05月09日
2014年5月8日,国家粮食局在山东济宁召开全国夏粮收购工作会议,卢景波副局长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深入研究分析了今年小麦、油菜籽、早籼稻生产、收购和市场形势,对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
会议认为,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今年我国夏季粮油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小麦、油菜籽和早籼稻有望继续获得丰收,产量和商品量将有所增加。从当前国内粮油市场价格运行趋势来看,新粮上市后,启动政策性收购的可能性较大。
会议要求,今年夏粮收购工作要着力在“准”“早”“实”上下功夫。“准”是要准确分析和把握夏季粮油市场形势,做到情况明、分析透、判断准、反应快,为确保收购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早”是要提前做好夏季粮油收购仓容等物质和人员准备,及早制定有针对性的夏粮收购具体工作方案,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应对收购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实”是要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收购的积极性,严格执行“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和违反政策的行为,坚决杜绝“打白条”现象,全力以赴把夏季粮油收购工作抓紧、抓好、抓实,让农民满意,让政府放心。
各有关省(区、市)粮食局负责同志,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等中央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
未来10-20年里中国农业迎新发展机遇
2014-05-05 09:08 来源:中华粮网
“百年目标”下的农业前景
未来10~20年时间里,现代市场体系、农业支持政策、科学技术进步、信息化快速发展等将为中国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以上的人口。未来10~20年时间里,现代市场体系、农业支持政策、科学技术进步、信息化快速发展等将为中国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农业也面临着人口增长、耕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约束加剧、成本刚性上涨等挑战。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农业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产业。
近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明确提出,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发展目标,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民,难点在农村。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稳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需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实现,为农民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需要强化政策、科技和体制支撑,加强信息对中国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引领能力,提高中国农业发展的预见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有效化解农业风险和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供有效途径。
4月下旬,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首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这是中国在农业展望领域首次主动发声,随着现代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将日益显著。
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未来挑战
“百年目标”的实现,对中国农业的支撑要求将进一步提高。未来一段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市场体系、持续性的农业支持政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将为中国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也面临人口数量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不确定风险增大、成本刚性上涨和要素投入报酬递减等挑战。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劳动力供给压力加大。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一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将推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将把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重点转移到农村,让广大农民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同时,也将面临未来人口总量持续增加的压力,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农业多功能性的矛盾加大。
自2011年起,中国劳动力人口(15~64岁)增速开始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预计未来10年劳动力人口增长会进一步放缓,2025年前后中国劳动力人口可能达到峰值,趋减的农业劳动力需要养活的人口在不断增加。
支持性农业政策持续实施的同时,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涨。持续的支持政策将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建立了以“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四大补贴为主相对完善的强农惠农政策。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也都明确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政策重点。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者补贴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仍会继续实施和加强必要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也将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和资源性产品等要素成本刚性上涨,农业比较效益的下降必将影响到农民生产积极性。
市场化程度高度发达的同时,农业不确定性风险增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从目前的市场化进程来看,预计未来10年中国市场化程度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不确定性风险增大,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就市场风险而言,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更加突出,市场风险更加凸显,使得我国农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未来国内市场与国际农业间的政策缓冲区将会大大减弱,国外农产品与国际资本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将会显著加大。
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要素投入报酬递减。农业科技创新将为中国农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提升,2013年达到55.2%,有力支撑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未来10年,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动植物育种技术、耕地质量保育与地力提升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信息监测与装备技术等创新突破,将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但中国农业也面临着要素投入报酬递减的限制。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建设主要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来促进农业增长。目前,我国每年用于农业的化肥施用量5800多万吨、农药使用量180多万吨、劳动力投入量2.5亿多个,平均每亩化肥施用量32公斤、农药使用量近1公斤、劳动力投入量0.14个,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边际报酬理论,在投入要素超过一定限度后,投入对单产提高的效率也会降低。未来10年,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来推动农业增产的空间将十分有限。
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将信息化建设提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日渐深入。未来10年,农业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分析模拟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将取得重要突破,尤其是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成熟,将大幅提升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管理能力,以及中国农业展望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耕地面积的下降,未来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以上,用水效率低于发达国家,未来农业灌溉用水缺口依然较大。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使得水土流失、耕地沙化、土壤污染等变得突出。未来10年,我国耕地资源减少压力较大,水资源短缺将进一步显现,农业生产用水缺口将加剧,中国农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将会更加显现。
未来10年农业发展走势
农业展望,是应用现有信息判别未来农业走势的技术工作。在首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我们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报告了粮食、油料、棉花、糖料、肉类、禽蛋、奶类、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展望分析结果。
总体而言,未来10年中国农业将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消费增长速度略快于生产增速,但中国人的饭碗将仍然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够满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产品需求,为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将继续稳中有升。粮食、食糖和蔬菜产量将稳健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0.5%~0.7%;水产品、水果、畜禽产品和油料产量仍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3%~3.0%;奶类产量将以3.5%的年均增长率成为主要农产品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稳步增加,将继续为保障世界粮食和食物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三大主粮将保持较高自给率。稻谷产大于销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预计至2023年,库存消费比将创历史新高,达72.3%;小麦产量年均增幅略低于过去10年,但自给率仍稳定在98%左右;玉米为三大主粮中增长最快的产品,产量年均增幅为1.3%,在饲用和工业消费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玉米仍将保持较高自给率。总体上看,三大主粮生产能够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产量增加主要来自单产水平提高。规模增加和单产提高是过去一段时期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的原因。未来10年,受资源条件、环境政策、比较效益等诸多因素制约,种(养)规模的增速将明显放缓。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似,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将主要通过提高单产得以实现,即集中体现为生产率的提高。与2013年相比,预计到2023年稻谷单产每亩将提高23公斤左右,小麦提高17公斤左右,玉米提高30公斤左右。
消费增长速度略高于生产增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水产品、奶制品、玉米、食糖、水果和饲料消费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小麦、稻谷、棉花、肉类和蔬菜消费增长较为稳健,年均增长率均低于1.9%。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增速相比,消费需求增长普遍略高,且增长主要来源于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加。
工业消费和饲用消费增幅较大。未来10年,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中食用消费平稳增长,工业(加工)消费和饲用消费增幅较大。预计到2023年,稻谷、小麦饲用消费比重均将超过13%,玉米饲用消费比重接近60%;小麦工业消费比重接近12%,玉米工业消费比重超过34%;肉类、奶类、蛋类、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和食糖的加工消费也将明显提高,猪肉和蔬菜超过23%,奶制品超过43%,食糖达到66%。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饲料消费也会稳步增长,主要表现为配合饲料的增加。
农产品进口贸易仍将活跃。由于供需缺口的长期存在,一些农产品的进口贸易仍将保持增长。到2023年,玉米进口量预计将达到1200万吨;大豆进口量预计为7300多万吨,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食用植物油进口将减至400万吨左右;食糖进口将增加到400万吨左右,食糖自给率降至75%;肉类进口预计达到240万吨左右,展望期间增长40%左右;奶类进口预计达到1310万吨(折鲜),奶粉进口比重将超过57%。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调节产需存在缺口的主要农产品将成为新的特点。
传统优势农产品贸易保持顺差。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中国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仍将保持增长,总体上将延续贸易顺差的格局。具体看,蔬菜贸易格局基本不变,以出口为主,仍然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水果及制品仍具有较强的出口优势,鲜苹果和柑橘属水果出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和8.5%;水产品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出口年均增速保持在5%左右,预计2023年出口总量将超过600万吨,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来源:《瞭望新闻周刊》)(作者许世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业部:早稻栽插基本结束 长势好于去年
2014-05-09 08:41 来源:中华粮网
目前,全国早稻栽插基本结束,大部地区进入返青分蘖期,华南部分地区已进入拔节期。从各地反映和农情调度情况看,今年全国早稻面积稳中有增,早稻播栽期间气象条件总体较好,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播栽进展总体顺利,长势总体好于去年。
集中育秧面积大,秧苗质量好。3月上旬至4月中旬,早稻产区大部温光资源充足,对早稻育秧极为有利,尤其是长江流域早稻始播期较常年提前3-5天,秧苗生长发育快,秧龄期较常年缩短3-5天。加之各地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等关键技术,烂种烂秧率比前几年明显降低,绵腐病等病害侵染减少,成秧率高,秧苗质量好。据统计,全国早稻集中育秧面积2100多万亩、比去年增加300多万亩。其中,湖南省集中育秧面积达到1000万亩,增加160多万亩。
机插秧面积大,栽插质量高。今年早稻移栽期间,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光照较为充足,加之各地大力推广早稻机插秧、抛秧等技术,栽插进度快,栽插质量高,栽后返青快。据统计,全国早稻机插秧面积1600多万亩、比去年增加200多万亩。湖南省反映,今年早稻机插秧面积700万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大田栽插基本苗充足,每亩在8-10万,同比有所增加。广西反映,今年全区早稻抛秧面积达1100多万亩,占早稻面积的近80%。
一、二类苗比例高,苗情长势好。据5月6日农情调度,全国早稻一类苗比例40.1%,同比多3.1个百分点;二类苗比例42.9%,同比减0.4个百分点;三类苗比例17.1%,同比减2.7个百分点。9个早稻主产省中除浙江、广西和海南外,其余省一、二类苗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湖南增加6.0个百分点,安徽增加5.5个百分点,湖北增加3.7个百分点,广东增加2.5个百分点,江西增加1.7个百分点。湖南省反映,中部地区早稻已有6片叶左右,比去年同期多0.2片叶。
各地反映,尽管当前早稻生产基础较好,但后期天气不确定性大,抗灾夺丰收的任务仍然较重。农业部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警,指导各地切实落实早稻田管等各项措施,为早稻丰收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全力抓好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主产区开展巡回技术指导,针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导各地落实关键技术措施,促进早稻正常生长发育。二是全力抓好防灾减灾。江西、湖南等地提早做好防范低温冷害的准备,搞好肥水调控,以水调温,增强抵御低温冷害的能力;华南地区做好防御暴雨、台风、洪涝等灾害的物资、技术准备,及时清沟理墒、抢排积水,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三是全力抓好病虫防控。加强早稻病虫监测预警,密切关注迁飞性病虫田间发生动态,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危害。(来源:农业部)
东北稻米市场价格坚挺 多渠道增加供给
2014-05-07 09:31 来源:中华粮网
进入5月份,东北稻米市场开始步入去存量的周期,基层余粮消耗殆尽,社会主体开始释放存量,但米厂加工也进入季节性的淡季周期,维持市场的基本需求。
东北稻米价格坚挺,成本支撑效果明显
据相关机构监测,东北粳稻米价格受五一假期补货需求带动后,于5月预计将以稳定为主,下一次刺激成交价格的时间段为6月初的端午节糯米需求。当然,随着企业采购难度增加及采购成本上涨,东北粳稻米市场价格顺势走强。其中黑龙江东部长粒粳稻收购价格3060-3100元/吨不等,个别企业报涨60元/吨,抛光长粒大米出厂报价4600-4900元/吨不等,价格环比涨幅60-100元/吨不等;吉林省东南部超级稻收购主流价格在3100-3200元/吨水平,抛光超级稻大米出厂报价4500-4900元/吨,价格稳定为主。
导致局部稻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并非需求的好转,归结于采购成本的上升。因临储粳稻托市收购量较大,基层余粮有限,催生区域性价格走高行情。进一步的加剧了稻强米弱的局面。
社会粳稻余粮供给下降,多渠道增加粮源
随着临储托市收购的结束,东北产区粳稻的社会余粮水平也逐渐清晰。在市场刚性需求的基础上,市场价格的不断走高也导致了少部分余粮的惜售情结。随着在5月中下旬开始的插秧工作,近期基层的余粮也会较为积极的销售。区域性市场价格进入震荡维稳的状态,也逐渐使得本年度收购季趋于尾声。
受社会余粮供给能力下降的影响,多渠道的粮源补给也比较关键。一方面,东北中储系统已经适时的进行了粳稻储备轮换,以2011年产粳稻为主的销售成本偏低市场新粮,带动了企业采购的积极性,也有效的对冲了目前新粮的高成本;另一方面地方储备也适时的进行公开拍卖,缓解个别企业的使用需求;再一方面是国家临时粳稻储备库存充裕,市场等待大规模拍卖启动,增加社会供给。前两个方面虽然也是在不同渠道供应市场,但是毕竟总供应数量有限,如果市场略有偏紧局面发生,则也会显得雷声大雨点小。
拍卖固然是缓解市场供给的有效方式,但对市场价格的冲击也随之而来。
新季粳稻等待插秧,面积预计微幅增加
据黑龙江省农委统计,目前全省水稻育苗工作提前结束,共完成育苗42120万平方米,可覆盖水田面积6017万亩,目前泡田整地工作全面展开,春播生产比去年提前一周左右。据了解,2014年省农垦与哈尔滨、佳木斯等地播种面积较上年持平,齐齐哈尔略有增长,若关键生长期未有极端天气出现,2014年黑龙江水稻产量将略高于去年。
而吉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吉林省全省水稻育秧播种面积1179万亩,占全省各地上报计划种植面积的99.6%,已出苗面积861万亩,占已播面积的73%。
综合情况,在以消耗社会供给的周期内,东北粳稻米价格维持高位震荡至走强的可能,上行空间受到南方籼稻米价差关系的拖累,且在不定时的粳稻拍卖政策预期下,稻米价格呈现区间波动特性,关注拍卖时间、方式及定价效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湖北新麦丰收在望 企业收购谨慎
发布时间: 2014-5-14 来源:办公室
近日,湖北省粮食局组织专班到小麦主产区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全省小麦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但目前市场行情低迷,企业收购态度谨慎,托市收购可能启动。
据调查,今年我省小麦种植面积在168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40万亩左右,总体长势较好,5月20日左右将开镰收割,5月下旬逐步入市。预计总产可达到80亿斤,同比增加约3亿斤。预计商品量75亿斤,收购量74亿斤以上,均比上年略增。
据襄阳市粮食部门对典型农户调查,今年小麦亩均成本672元,比去年增加35元。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机耕机收费用和人工支出增多。按亩产800斤、最低收购价1.18元/斤计算,今年农民每亩小麦种植总收入为944元,扣除生产成本672元/亩,农民种植小麦每亩纯收益272元左右,比去年提高40元/亩左右。
湖北粮油市场价格监测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小麦价格不断上涨,持续高位运行,节后逐渐呈下行趋势,销量逐步下降,目前市场价格仍在1.18元/斤左右徘徊。预计新麦上市时,价格可能跌至国家今年最低收购价以下。从3月上旬开始,武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拍卖政策性小麦实际成交量逐步减少,成交率明显下降,成交均价也呈下跌趋势。据湖北三杰集团等加工龙头企业反映,目前精粉已从春节前1.55元/斤降至1.52元/斤,麸皮由0.86元/斤跌至0.82元/斤,小麦加工只能保本微利。由于面粉及副产品价格下滑,小麦收购价格也随之下落,当前收购价为1.18元/斤。企业反映,新麦收购比存放一年的小麦一般低5分钱左右,到时新麦上市价格将会在1.15元/斤左右。其主要原因:一是春节前后国家政策性小麦投放力度加大,市场供求趋于宽松;二是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小麦饲料消费明显减少;三是面粉销售进入淡季,行情低迷,制粉企业开工率偏低。
企业反映,目前小麦面粉市场无回暖迹象,小麦原粮购销和加工销售盈利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经营风险不断增大,新麦入市收购将持谨慎态度。随着新粮上市后供应粮源进一步增加,预计新麦开秤收购价将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启动托市收购预案的可能性大。
主产区新麦产量和质量决定麦市走向
2014-05-08 16:14 来源:中华粮网
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在经历一轮较大幅度的下跌后,近期在多空因素交织下跌势已放缓,麦价整体以稳为主,在供给能力不如上年同期的情况下,麦价走势弱于上年同期。当前麦价平稳格局的打破,仍需后期主产区新麦生产及收购等热点题材的出现。
购销心理影响市场格局
自2月中旬以来,受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粮源持续投放以及需求疲软等因素制约,国内普通小麦市场价格不断下调,各地累计下跌60~100元/吨。
目前,虽然国内小麦有效供给量较上年同期大幅较少,但由于面粉加工企业在前期已大量采购国家临储小麦,在需求持续疲软的格局下,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偏低导致小麦需求不旺,其采购节奏和力度大幅放缓,“买涨不买跌”心理较为浓厚。
国家临储小麦成交持续“量价齐跌”对市场购销主体的心理产生冲击,对流通市场小麦价格形成挤压,贸易商、粮库出库积极性大幅提高,形成一轮“卖粮潮”,使得小麦市场阶段性供给较为充裕,市场主体的购销策略对小麦流通市场供需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截至5月初,各地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普通白小麦挂牌收购价:江苏宿迁宿城地区2540元/吨,安徽亳州谯城地区2536元/吨,河南濮阳地区2560元/吨,河北邯郸大名地区2568元/吨,山东德州禹城地区2580元/吨左右。
加工业需求疲软态势尽显
加工行业产需矛盾凸显,使得企业的经营难度明显加大。作为小麦加工主要流向的面粉加工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其小麦采购需求明显降温。
目前,面粉消费已步入季节性淡季,市场需求较为疲软。与此同时,国内养殖行业亏损严重,很大程度上制约其饲料原料采购以及市场价格,5月初国内出栏肉猪均价10.9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下跌8.67%;全国猪料比价为3.30∶1,猪粮比价4.44∶1,同比分别下跌10.96%、14.09%;自繁自养出栏头均亏损至327元/头,各地出现淘汰母猪现象。
小麦与玉米之间的价差为280~380元/吨,不具备饲料替代成本优势,小麦饲用消费数量仍维持低位。
多数面粉加工企业开机率同比偏低10%~20%,一些企业甚至采取开一天、停一天的生产策略;部分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为保证市场占有率,开机率相对较高。
加工企业利润低迷,开工率同比偏低,对麦价形成较大拖累,其“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更是加剧了麦价的下行压力。目前,各地面粉加工企业特一粉出厂价:江苏徐州地区3120元/吨,河南新乡地区3140元/吨,山东德州地区324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3140元/吨。
小麦购销需转变经营理念
中央一号文件勾画了国内粮食市场新格局,从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的运行特点可以看出,未来国内的粮食从生产到销售将更加集中,农民的议价能力将增强。农民粮食规模化的生产、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使其在粮价的博弈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作为粮食流通市场主体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贸易商(包括粮食经纪人)等,其小麦收购成本和收购难度将明显加大,生存空间将受到极大的挤压,许多贸易企业可能将面临转型。加工企业的规模化使得粮食流通企业销售粮源的议价能力明显下降,且行业整合使得中小型加工企业陆续倒闭,粮食流通企业粮源销售面临的资金风险加大。
随着国内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小麦产业链(生产种植、流通以及加工)正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链的两端呈现单体规模扩大、行业集中度提高态势。生产种植以及加工环节的巨大转变,导致粮食流通环节将发生明显改变,粮食流通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营难度加大,粮食流通经营市场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以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坐站收粮、坐库守粮“吃政策饭”的经营方式将难以生存。
新麦上市时间日益临近
目前,距离国内主产区新季小麦收获上市的时间日益临近,近期主产区天气的变化改变了购销主体的心理,新麦产量、质量的不确定性加大,因价格回落较大,售粮主体粮源的销售力度有所减缓,后期麦价看涨预期因天气因素有所增强,用粮主体也有加大粮源采购的迹象。
预计今年夏粮收购期间,市场主体的购销博弈仍将较为激烈,主产区新小麦的产质量情况对其后期行情走势起着决定性影响。预计今年国内部分区域仍将启动托市收购预案,小麦市场难脱政策市。市场主体应密切关注主产区收购主体动态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启动的时点、范围以及收购进度,将会明显影响国内小麦市场的行情走势。
安徽舒城县2014年小麦产购形势分析
2014-05-07 09:35 来源:舒城县粮食局
一、种植形势及产量预测
从调查结果看,安徽舒城县小麦播种面积12.8万亩,种植面积增加1.3万亩,增幅9.8%;预计单产640斤/亩,同比增加20斤/亩,增幅3.2%;总产4.5万吨,同比增加0.5万吨,增幅13.3%。
二、原因分析
今年舒城县小麦种植和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舒城县小麦播种面积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所到。现在农村土地流转,大部分农田都被农业生产大户承包经营,少则几百亩,多的几万亩,他们实行机械化耕作,一年种一季小麦和一季晚粳稻,实现效益最大化。全县今年小麦种植12.8万亩,面积比去年增加1.3万亩。目前天气较好,小麦没有发生大的病虫害,预计今年小麦产量增加。
三、收购预测
2014年,国家提高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目前,舒城县国有粮食企业腾仓并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一旦政策性收购启动,粮食部门将发挥主渠道作用,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舒城县现在陈麦市场收购价格在124元/百斤,上年同期收购价格115元/百斤,加之今年的托市价格为118元/百斤,估计舒县城今年小麦收购价格区间在118-130元/百斤。
区域行情:5月9日湖北地区菜油行情保持企稳
2014-05-09 11:05 来源:中华油脂网
据市场监测,5月9日,湖北菜油价格行情保持企稳。宜昌当阳地区国产四级菜油出厂价格8200元/吨,宜昌储备库国产四级菜油出厂价格8250元/吨。荆州沙市地区国产四级菜油出厂报价8300元/吨。荆门周边地区周边地区国产四级菜油出厂价格8200元/吨。襄阳老河口奥星公司四级浸出菜油出厂报价8300元/吨,进口一级菜油出厂报价8100元/吨。潜江地区菜油暂不对外出售。
谷物快讯:临储大豆5月13日开拍
2014-05-08 11:29 来源:中华粮网
临储大豆5月13日开拍 国家发改委7日发布的信息显示,由于猪粮比价仍明显低于《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设定的6∶1盈亏平衡点,生猪养殖依然亏损较多,国家将于近期启动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以促进生猪价格合理回升,维护养殖户利益,稳定生猪生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河北降雨频繁有利冬小麦生长 进入5月,影响河北的弱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气温起伏不定,雷阵雨逐渐增多。预计9日起河北仍有一次降雨过程。此时河北冬小麦将陆续进入灌浆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降雨对于增加土壤墒情非常有利。建议各地根据麦田墒情及长势,适时浇好灌浆水。同时冬小麦生长后期是病虫害的多发期,各地应密切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预防干热风的影响。
行业观点:玉米产销倒挂格局有望改观
2014-05-07 11:43 来源:中华粮网
玉米产销倒挂格局有望改观 5月伊始,国内玉米市场继续呈现攀升态势,山东深加工企业挂牌收购价格更是重拾升势。考虑到5月份是玉米市场“去政策化”开启的一个月,预计此后国内玉米市场存在继续攀升潜力,只是节奏和空间存在区域差异。同时,随着临储、运输补贴政策陆续结束,前期被扭曲的国内玉米市场将逐步恢复常态,南方销区玉米价格将呈现逐步抬升趋势,产销环节倒挂格局有望改观。
8月前棕榈油供应格局趋向宽松 NOAA模型监测显示,即使厄尔尼诺今年发生,时间点也至少在8月以后,且对于棕榈油大幅减产的影响会延迟至2015年或2016年才出现。预计厄尔尼诺对棕榈油产量的影响至少要到今年年末才显现,短期马来印尼降雨充足,4月产量有可能增加;斋月备货方面,今年豆棕小价差使得印度和其他伊斯兰国家减少棕榈油进口量,转向进口其他油脂。在今年8月以前,棕榈油整体供应格局将向宽松发展,价格或承压下行。
泰国大米出口价格下跌
2014-05-09 10:58 来源:中华粮网
周四泰国大米出口商将蒸谷米报价下调了5美元,约为每吨405美元到415美元。越南大米出口商将100%碎米报价下调了20美元,约为每吨315美元到325美元。
泰国破碎率5%新米报价约为每吨370到380美元,比越南同等规格的大米价格便宜15美元。泰国破碎率25%陈米报价约为每吨340到350美元,比越南同等规格的大米价格便宜15美元。
国际市场:Informa调整全球谷物及油料产量预期
2014-05-09 08:16 来源:中华粮网
据私营分析机构Informa经济公司发布的5月份月度报告显示,2014/15年度(6月到次年5月)全球油菜籽产量预计为6810万吨,低于早先预测的6920万吨,上年为7170万吨。
全球油菜籽产量数据下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加拿大油菜籽产量数据从早先的1690万吨调低至1550万吨,也低于上年的历史纪录1800万吨。
Informa预计2014/15年度印度油菜籽产量为720万吨,略高于早先预测的710吨,上年为800万吨。中国油菜籽产量预测数据不变,仍为1450万吨,上年为1440万吨。欧盟28国产量预计为2110万吨,和早先预测持平,上年也是2110万吨。
2014/15年度(4月到次年3月)全球小麦产量预计为7.131亿吨,高于早先预测的7.108亿吨,上年为7.123亿吨。
本月调高小麦产量的原因在于收获面积数据上调,从早先预测的2.205亿公顷调高至2.225亿公顷,也高于上年的2.189亿公顷。
就主要生产国的产量来看, 2014/15年度加拿大小麦产量预计为2930万吨,早先预测为2600万吨,上年为3750万吨。2014/15年度俄罗斯小麦产量预计为5100万吨,早先预测为4950万吨,上年为5210万吨。2014/15年度巴基斯坦小麦产量预计为2430万吨,早先预测为2350万吨,上年为2400万吨。2014/15年度阿根廷小麦产量预计为1300万吨,早先按预测为1250万吨,上年为1000万吨。2014/15年度巴西小麦产量预计为670万吨,早先的预测为480万吨,上年为550万吨。
不过2014/15年度美国小麦产量数据从早先的5970万吨下调到了5640万吨,上年为5800万吨。印度小麦产量数据不变,仍为1.04亿吨,上年为9350万吨。
2014/15年度欧盟28国小麦产量预计为1.431亿吨,和早先预测持平,上年为1.429亿吨。中国小麦产量预计为1.22亿吨,和早先预测持平,上年为1.217亿吨。乌克兰小麦产量预计为2050万吨,和早先预测持平,上年为2230万吨。哈萨克斯坦小麦产量预计为1630万吨,和早先预测持平,上年为1390万吨。
2014/15年度(7月到次年6月)全球玉米产量预计为9.639亿吨,相比之下,该公司早先的预测值为9.575亿吨,上年产量为9.714亿吨。
Informa预计2014/15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2.2亿吨,早先预测为2.18亿吨,上年为2.177亿吨。巴西玉米产量数据不变,仍为6930万吨,上年为7050万吨。
2014/15年度欧盟28国玉米产量预计为6640万吨,和早先预测值持平,上年为6490万吨。阿根廷玉米产量预计为2620万吨,和早先预测持平,上年为2330万吨。墨西哥玉米产量数据不变,仍为2140万吨,上年为2190万吨。乌克兰玉米产量数据不变,仍为2600万吨,上年为3090万吨。
2014/15年度(9月到次年8月)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2.973亿吨,略高于早先预测的2.968亿吨,上年为2.836亿吨。
Informa预计2014/15年度中国大豆产量为1230万吨,低于早先预测的1300万吨,高于上年的1200万吨。
2014/15年度印度大豆产量预期为1180万吨,低于早先预测的1210万吨,但是仍然高于上年的1100万吨。
2014/15年度美国大豆产量预测数据维持不变,仍为9840万吨,上年为8950万吨。
2014/15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计为8850万吨,上年为874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预计为5500万吨,2013/14年度产量为5400万吨。(来源:博易大师)